微風小說

第8章 消失的航母--巧合?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對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發動了突然襲擊,造成了美國海軍的重大損失,也引發了美國對日本的宣戰,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全球化的階段。這場襲擊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活在恥辱的一天”,也被後人視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最大勝利。然而,在這場襲擊中,有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為什麼美國海軍的主力航空母艦都不在珍珠港呢?

航空母艦是海上作戰的最強力量,它可以搭載大量的飛機,對敵方進行遠端打擊和防空掩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了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因素。日本海軍在制定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時,就把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作為了首要目標,希望能一舉摧毀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威脅。然而,當日本飛機出現在珍珠港上空時,卻發現美國海軍的三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都不在港內。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和推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美國政府或軍方故意安排的,為了避免航母受損,或者為了製造藉口參戰。美國政府或軍方早已知道日本即將襲擊珍珠港,而故意將航空母艦撤離,以犧牲其他船隻換取更大的利益。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日本情報工作的失誤,沒有及時掌握美國航母的動向。還有些觀點認為,這是巧合或運氣,美國航母恰好在執行其他任務或維修。而沒有停留在珍珠港。

根據歷史資料,在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共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列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時,珍珠港共有96艘船隻,其中被癱瘓了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日本海軍的計劃中,這些艦艇都是必須被摧毀或重創的目標,以便削弱美國對日本南進計劃的干涉能力。

這些船隻中,最為慘重的損失是8艘戰列艦。這些戰列艦分別是:亞利桑那號、俄克拉荷馬號、加利福尼亞號、西弗吉尼亞號、內華達號、田納西號、馬里蘭號和賓夕法尼亞號。其中,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被徹底擊沉,無法修復;加利福尼亞號和西弗吉尼亞號被嚴重損壞,沉入淺水;內華達號和田納西號被輕微損壞,仍能維持浮力;馬里蘭號和賓夕法尼亞號被輕微損壞,仍能維持動力。這些戰列艦上共有1,177名士兵犧牲,佔總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除了戰列艦外,其他型別的船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中,巡洋艦有3艘受損:海倫娜號、榮耀號和羅利號;驅逐艦有4艘受損:肖號、唐納姆號、卡西因號和唐斯號;輔助性船隻有8艘受損:包括2艘維修船、2艘礦層船、1艘浮動起重機。

另外,美國海軍還有2艘潛艇母艦:奧塔斯卡號和佩利亞斯號。這2艘潛艇母艦是專門用來支援潛艇作戰的船隻,可以提供補給、修理、燃料和武器等服務。奧塔斯卡號在襲擊中被日本飛機轟炸並沉沒,而佩利亞斯號則倖免於難。美國海軍還有2艘水上飛機母艦:柯蒂斯號和唐格爾號。這2艘水上飛機母艦是用來運送和發射水上飛機的船隻,可以執行偵察、巡邏、救援等任務。柯蒂斯號在襲擊中被日本飛機轟炸並嚴重損壞,而唐格爾號則未受到傷害。還有1艘醫院船:索利絲號。這艘醫院船是用來運送和治療傷員的船隻,可以提供醫療、手術、護理等服務。索利絲號在襲擊中未受到攻擊,並在事後參與了救援工作。

以上就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損失的所有型別的船隻。下面我們將簡單介紹每艘戰列艦的資料,包括名稱,編號,武器配置,排水量等。

亞利桑那號(USS Arizona,BB-39)是一艘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於1915年3月16日在紐約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16年6月19日下水,於1916年10月17日服役。亞利桑那號的主要武器是12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三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亞利桑那號的次要武器是22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亞利桑那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英寸(28毫米)高射機槍和12挺英寸(毫米)重機槍。亞利桑那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1,400長噸(31,9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7,000長噸(38,000公噸)。亞利桑那號的推進系統由4具蒸汽輪機和4具螺旋槳組成,可以提供34,000馬力(25,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亞利桑那號的乘員數為1,081人。

亞利桑那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在大西洋執行任務,沒有參與實戰。戰後,亞利桑那號被轉移到太平洋,並參與了多次艦隊演習和訓練。1930年代,亞利桑那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亞利桑那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彈擊中,並引發了彈藥庫的爆炸。爆炸造成了艦隻的斷裂和沉沒,以及1,177名士兵的死亡,其中包括艦長和海軍少將。亞利桑那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損失最慘重的一艘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單艦損失。亞利桑那號的殘骸被留在珍珠港作為紀念碑,並於1962年建立了一座紀念館。

俄克拉荷馬號(USS Oklahoma,BB-37)是一艘內華達級戰列艦,於1912年10月26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14年3月23日下水,於1916年5月2日服役。俄克拉荷馬號的主要武器是10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雙聯裝炮塔和2個單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雙聯裝炮塔在前方,2個雙聯裝炮塔和2個單聯裝炮塔在後方。俄克拉荷馬號的次要武器是21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俄克拉荷馬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4挺英寸(毫米)重機槍。俄克拉荷馬號的標準排水量為27,500長噸(27,9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2,600長噸(33,100公噸)。俄克拉荷馬號的推進系統由2具蒸汽輪機和2具螺旋槳組成,可以提供24,800馬力(18,5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節(38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俄克拉荷馬號的乘員數為864人。

俄克拉荷馬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在大西洋執行任務,沒有參與實戰。戰後,俄克拉荷馬號被轉移到太平洋,並參與了多次艦隊演習和訓練。1927年至1929年,俄克拉荷馬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俄克拉荷馬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五枚魚雷擊中,並導致艦隻傾覆。傾覆過程中有許多士兵被困在艦內,其中有32人在四天後被救出。俄克拉荷馬號共有429名士兵死亡 。俄克拉荷馬號被認為無法修復,於1944年6月1日除籍。1947年5月17日,在拖往舊金山拆解的途中,俄克拉荷馬號在風暴中斷裂並沉沒 。

加利福尼亞號(USS California,BB-44)是一艘田納西級戰列艦,於1916年10月25日在馬裡島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19年11月20日下水,於1921年8月10日服役。加利福尼亞號的主要武器是12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三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加利福尼亞號的次要武器是14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加利福尼亞號的防空武器是4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8挺英寸(毫米)重機槍。加利福尼亞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2,300長噸(32,8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3,590長噸(34,100公噸)。加利福尼亞號的推進系統由4具蒸汽輪機和4具螺旋槳組成,可以提供28,900馬力(21,6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加利福尼亞號的乘員數為1,083人。

加利福尼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在大西洋執行任務,沒有參與實戰。戰後,加利福尼亞號被轉移到太平洋,並參與了多次艦隊演習和訓練。1929年至1930年,加利福尼亞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加利福尼亞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兩枚800公斤的穿甲彈和兩枚魚雷擊中,並導致艦隻沉沒。沉沒過程中有98名士兵遇難,另有61人受傷。加利福尼亞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損失最嚴重的一艘戰列艦之一。

西弗吉尼亞號(USS West Virginia,BB-48)是一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於1920年4月12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21年11月19日下水,於1923年12月1日服役。西弗吉尼亞號的主要武器是8門16英寸(40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雙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西弗吉尼亞號的次要武器是12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西弗吉尼亞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2座魚雷發射管。西弗吉尼亞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2,693長噸(33,2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3,590長噸(34,100公噸)。西弗吉尼亞號的推進系統由8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28,900馬力(21,6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西弗吉尼亞號的乘員數為64名軍官和1,241名水兵。

西弗吉尼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實戰,而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執行訓練和演習任務。1930年至1931年,西弗吉尼亞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西弗吉尼亞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兩枚800公斤的穿甲彈和六枚魚雷擊中,並導致艦隻沉沒。沉沒過程中有106名士兵遇難,另有130人受傷。西弗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損失最嚴重的一艘戰列艦之一。

內華達號(USS Nevada,BB-36)是一艘內華達級戰列艦,於1912年11月4日在馬薩諸塞州昆西的福爾河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14年7月11日下水,於1916年3月11日服役。內華達號的主要武器是10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雙聯裝炮塔和1個單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雙聯裝炮塔在前方,1個雙聯裝炮塔和1個單聯裝炮塔在後方。內華達號的次要武器是21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內華達號的防空武器是4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12挺英寸(毫米)機槍。內華達號的標準排水量為27,500長噸(27,9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28,400長噸(28,900公噸)。內華達號的推進系統由12具鍋爐和2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20,500馬力(15,3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節(38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內華達號的乘員數為55名軍官和864名水兵。

內華達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對德國的封鎖行動,並在1918年參加了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的海上火力支援。1926年至1927年,內華達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39年至1940年,內華達號又進行了一次改裝,增加了雷達和聲吶系統,增強了防空火力。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內華達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彈和六枚魚雷擊中,並導致艦隻擱淺。擱淺過程中有60名士兵遇難,另有109人受傷。內華達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唯一試圖逃出港口的戰列艦。

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BB-43)是一艘田納西級戰列艦,於1917年4月14日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海軍船廠開始建造,於1919年4月30日下水,於1920年6月3日服役。田納西號的主要武器是12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三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田納西號的次要武器是14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田納西號的防空武器是4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8挺英寸(毫米)機槍。田納西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2,300長噸(32,8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3,190長噸(33,700公噸)。田納西號的推進系統由12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26,800馬力(20,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田納西號的乘員數為57名軍官和1,026名水兵。

田納西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任何戰鬥,而是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進行訓練和巡邏任務。1929年至1930年,田納西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37年至1940年,田納西號參與了對西班牙內戰期間美國公民的保護行動,並在太平洋進行了多次演習。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田納西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彈擊中2號炮塔,並被旁邊沉沒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爆炸碎片覆蓋。事件中有5名士兵遇難 ,另有40人受傷。田納西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損最輕的戰列艦之一。

馬里蘭號(USS Maryland,BB-46)是一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於1917年10月24日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紐波特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20年3月20日下水,於1921年7月21日服役。馬里蘭號的主要武器是8門16英寸(40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雙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馬里蘭號的次要武器是12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馬里蘭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4挺英寸(毫米)機槍。馬里蘭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2,600長噸(33,1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3,590長噸(34,100公噸)。馬里蘭號的推進系統由8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28,900馬力(21,6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馬里蘭號的乘員數為58名軍官和1,022名水兵。

馬里蘭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任何戰鬥,而是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進行訓練和巡邏任務。1929年至1930年,馬里蘭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37年至1940年,馬里蘭號參與了對西班牙內戰期間美國公民的保護行動,並在太平洋進行了多次演習。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馬里蘭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兩枚250公斤的半穿甲彈擊中艦艏和艦尾,並被旁邊沉沒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的爆炸碎片覆蓋。事件中有4名士兵遇難 ,另有14人受傷。馬里蘭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損最輕的戰列艦之一。

賓夕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BB-38)是一艘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於1913年10月27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15年3月16日下水,於1916年6月12日服役。賓夕法尼亞號的主要武器是12門14英寸(356毫米)艦炮,分佈在4個三聯裝炮塔中,其中2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賓夕法尼亞號的次要武器是22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單裝炮座上。賓夕法尼亞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和4挺英寸(毫米)機槍。賓夕法尼亞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1,400長噸(31,9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3,060長噸(33,600公噸)。賓夕法尼亞號的推進系統由12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34,000馬力(25,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21節(39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賓夕法尼亞號的乘員數為55名軍官和860名水兵。

賓夕法尼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任何戰鬥,而是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進行訓練和巡邏任務。1929年至1931年,賓夕法尼亞號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武器和防雷裝甲,改善了火控系統和通訊裝置,更新了鍋爐和輪機,減少了煙囪和桅杆,提高了航速和穩定性。1937年至1940年,賓夕法尼亞號參與了對西班牙內戰期間美國公民的保護行動,並在太平洋進行了多次演習。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賓夕法尼亞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彈擊中艦艏,並被旁邊爆炸的奧格拉拉號掃雷艦 (CM-4) 的碎片覆蓋。事件中有15人陣亡 ,另有38人受傷。賓夕法尼亞號是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中受損最重的戰列艦之一。

海倫娜號(USS Helena,CL-50)是一艘聖路易斯級輕巡洋艦,於1936年12月9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39年8月27日下水,於1940年9月18日服役。海倫娜號的主要武器是15門6英寸(152毫米)艦炮,分佈在5個三聯裝炮塔中,其中3個在前方,2個在後方。海倫娜號的次要武器是8門5英寸(127毫米)副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雙聯裝炮座上。海倫娜號的防空武器是8門英寸(28毫米)高射炮和12挺英寸(毫米)機槍。海倫娜號的標準排水量為10,000長噸(10,2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13,327長噸(13,541公噸)。海倫娜號的推進系統由8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100,000馬力(75,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節(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海倫娜號的乘員數為888人。

海倫娜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多場重要的海戰,其中最著名的是珍珠港事件和庫拉灣夜戰。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事件中,海倫娜號正停泊在1010號碼頭上,當時日本原計劃轟炸美國航母的艦載機因為找不到目標——美軍航母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全部外出執行任務了——不得不將怒火撒到其他軍艦頭上,很不幸,在1010號碼頭上的其他軍艦成了替罪羊,而海倫娜號也不幸被命中了一枚800公斤的穿甲彈12。這枚魚雷擊中了海倫娜號的前部彈藥庫,引發了劇烈的爆炸,造成20人死亡,138人受傷34。海倫娜號雖然受損嚴重,但仍然能夠開火反擊,併成功擊落了一架日本飛機。事件後,海倫娜號被拖到紐約進行修理,並增加了雷達和更多的防空武器。

榮耀號是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的一艘,於1915年下水,1929年至1931年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它曾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太平洋戰爭的部分戰役,包括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在珍珠港事件中,榮耀號停泊在福特島附近的一個浮船塢內,與卡薩號驅逐艦並排。當日上午7點55分,日本飛機開始對珍珠港發動攻擊。榮耀號的防空炮火擊落了一架日本飛機,但也遭到了多架飛機的轟炸和魚雷攻擊。其中一枵魚雷穿透了浮船塢的側壁,命中了榮耀號的左舷。榮耀號開始傾斜,並與卡薩號相撞。第二波日本飛機於上午8點40分左右到達珍珠港,繼續對榮耀號進行轟炸。榮耀號又被至少兩枚炸彈擊中,引發了強烈的火災和爆炸。由於火勢無法控制,船上的彈藥庫也面臨著爆炸的危險,榮耀號的指揮官下令放棄船隻,並將船員轉移到附近的其他船隻上。

榮耀號最終沉沒在浮船塢內,造成了110名船員和9名陸戰隊員的死亡,以及375人受傷。它是珍珠港事件中唯一一艘被完全摧毀的美國戰列艦。1942年6月21日,榮耀號被正式從海軍名冊中除名,並於1943年5月至1944年11月間被拆解報廢。

羅利號於1920年8月16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工,1922年10月25日下水,1924年2月6日服役。它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批按照現代編號賦予舷號的巡洋艦之一,最初被編為偵察巡洋艦SCR-7,後來改為輕巡洋艦CL-7。羅利號在服役期間主要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曾參加過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攻略、塞班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等多場重要的海空戰。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羅利號停泊在福特島附近的一個浮船塢內,與卡薩號驅逐艦並排。當日上午7點55分,日本飛機開始對珍珠港發動攻擊。羅利號的防空炮火擊落了一架日本飛機,但也遭到了多架飛機的轟炸和魚雷攻擊。其中一枵魚雷穿透了浮船塢的側壁,命中了羅利號的左舷。羅利號開始傾斜,並與卡薩號相撞。羅利號又被至少兩枚炸彈擊中,引發了強烈的火災和爆炸。由於火勢無法控制,船上的彈藥庫也面臨著爆炸的危險,羅利號的指揮官下令放棄船隻,並將船員轉移到附近的其他船隻上。

羅利號最終沉沒在浮船塢內,造成了110名船員和9名陸戰隊員的死亡,以及375人受傷。 它是珍珠港事件中唯一一艘被完全摧毀的美國輕巡洋艦。1942年6月21日,羅利號被正式從海軍名冊中除名,並於1943年5月至1944年11月間被拆解報廢。

而最重要的攻擊目標;3艘美軍航空母艦——企業號、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卻都消失了。它們去了哪裡,由誰下達的命令離港?離港的原因是什麼呢?又是什麼原因需要三艘航母同時離開呢?而且都是在偷襲後不久就返回了。如果說這是美國政府或軍方故意安排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讓航母在偷襲後立即返回呢?如果說這是日本情報工作的失誤,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及時發現美國航母的動向呢?如果說這是巧合或運氣,那麼這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巧合或運氣。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種說法的可信度。

一、巧合說

這種學說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不在珍珠港是因為它們都有其他任務或維修需要,並非有意避開日本襲擊。這種說法主要依據以下幾個事實:

企業號(USS Enterprise,CV-6)是一艘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於1934年7月16日在美國弗吉尼亞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36年10月3日下水,於1938年5月12日服役。企業號的主要武器是90架艦載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機和偵察機,分佈在飛行甲板和三層機庫中。企業號的次要武器是8門5英寸(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炮座上。企業號的防空武器是46門英寸(毫米)四聯裝機槍,分佈在飛行甲板周圍的炮座上。企業號的標準排水量為19,800長噸(20,1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25,500長噸(25,900公噸)。企業號的推進系統由9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120,000馬力(89,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節(60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企業號的乘員數為86名軍官和1,221名水兵。

企業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重要戰鬥,如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菲律賓海海戰、萊特灣海戰等,是人類史上最輝煌的戰績之一。企業號共擊沉或損傷了71艘日本軍艦和192架日本飛機,並獲得了20個海軍十字勳章、1個總統特別勳章和18個傑出服役勳章等榮譽。1942年8月24日,在東所羅門島海戰中,企業號被日本飛機投下的三枚250公斤的穿甲彈擊中飛行甲板,並被旁邊爆炸的美國魚雷機的碎片覆蓋。事件中有74名士兵遇難 ,另有95人受傷。企業號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艘從頭到尾都參與作戰的航空母艦。1947年2月17日,企業號退役,並於1958年拆解。

下達命令讓企業號離開珍珠港的是美國海軍總司令哈斯本·金米爾上將。他在1941年11月28日給企業號的指揮官威廉·哈爾西少將發出了一份密令,(注意是密令)要求他把12架野貓戰鬥機運送到威克島,並在途中對日本可能出現的目標進行偵察搜尋。這項任務是為了支援威克島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防止日本發動突然襲擊。

但金米爾上將當時並不知道日本的真正目標是珍珠港,他只是根據情報和判斷,認為日本可能會攻擊威克島或其他太平洋地區的美國領土。他也沒有想到日本會在12月7日發動偷襲,而是預計日本會在12月8日或之後行動。因此,他安排了一場大規模的演習,計劃在12月8日讓所有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一起出動,以展示美國海軍的實力。

然而,由於企業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不利的因素,導致它沒有按時返回珍珠港。

美國海軍的企業號航空母艦在威廉·哈爾西少將的率領下,從珍珠港出發,執行一項緊急的任務。它要把12架野貓戰鬥機運送到威克島,以支援那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抵禦日本的侵略。同時,它還要在途中對可能出現的日本艦隊進行偵察搜尋,以防止日本發動突然襲擊。

這項任務本來不難完成,只要企業號能夠在12月6日之前返回珍珠港,就可以參加定於12月8日舉行的大規模演習,以提高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戰鬥力。然而,命運卻給企業號安排了一系列的挑戰和考驗。

企業號在出發後不久,就遇到了強烈的風浪,導致艦上的飛機無法起降。這使得企業號無法及時向威克島派出飛機,並且也無法對周圍的海域進行有效的偵察。其次,在11月30日抵達威克島附近時,企業號發現威克島已經被日本飛機轟炸過,並且還有日本軍艦在附近巡邏。為了避免暴露自已的位置,企業號只能在夜間向威克島派出6架野貓戰鬥機,並立即撤離。第二天晚上,企業號又派出另外6架野貓戰鬥機,但其中一架因為故障而迫降在海上,另一架則因為油料不足而無法返回企業號。最後,在12月4日返回珍珠港的途中,企業號又遭遇了惡劣的天氣,使得艦上的飛機無法起飛或降落。這些意外和困難使得企業號比原計劃晚了一天才抵達珍珠港附近。

就在12月7日早上7點55分,當珍珠港突然遭到日本飛機的偷襲時,企業號還在距離瓦胡島241公里開外的海面上。當它收到珍珠港遭襲的訊息後,哈爾西少將立即下令調轉航向,全速趕往珍珠港增援。他還命令艦上所有可用的飛機立即起飛,並向瓦胡島方向搜尋敵人。

企業號的飛機在向瓦胡島飛行的途中,遇到了日本的飛機。其中一架野貓戰鬥機被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擊落,另一架則被日本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擊中,但仍然成功返回企業號。企業號的飛機也沒有白白犧牲,它們擊落了兩架日本的飛機,並損傷了另外兩架。企業號的飛機還對日本在瓦胡島上的軍事設施進行了轟炸,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企業號在下午5點左右抵達珍珠港,看到了一片火海和沉沒的艦隻。它是第一艘進入珍珠港的美國航空母艦,也是唯一一艘在珍珠港事件中沒有受到損傷的美國航空母艦。它立即開始救援和補給工作,並準備參與對日本的反擊行動。

在珍珠港事件後,企業號成為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主力艦之一。它參與了多次對日本的空襲和海戰,如空襲馬紹爾群島、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等,為美國海軍贏得了重要的勝利。它也多次遭到日本的攻擊和損傷,但都成功地修復和恢復。它被譽為“幸運E”(Lucky E),因為它總能從危險中倖存下來。

列剋星敦號(USS Lexington,CV-2)是一艘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於1921年1月8日在美國馬薩諸塞的福裡弗河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25年10月3日下水,於1927年12月14日服役。列剋星敦號的主要武器是90架艦載飛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機和偵察機,分佈在飛行甲板和三層機庫中。列剋星敦號的次要武器是8門8英寸(203毫米)雙聯裝炮,分佈在艦體兩側的炮座上。列剋星敦號的防空武器是12門5英寸(127毫米)單裝高射炮和32門英寸(毫米)四聯裝機槍,分佈在飛行甲板周圍的炮座上。列剋星敦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3,000長噸(34,0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38,746長噸(39,372公噸)。列剋星敦號的推進系統由16具鍋爐和4具蒸汽輪機組成,可以提供180,000馬力(130,000千瓦)的動力,使艦隻能夠以節(公里\/小時)的速度航行。列剋星敦號的乘員數為2,791(包括航空人員),1942年。

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CV-2)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也是繼蘭利號之後的第二艘航母。她原本是一艘戰列巡洋艦,但在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了主力艦規模後,被改造成了航空母艦。她是美國海軍第四艘以列剋星敦命名的艦隻,在美軍中又有“灰列克斯”(Gray Lex)或“列克斯夫人”(Lady Lex)的綽號。

列剋星敦號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在美國西海岸進行訓練和演習,為美國海軍提供了寶貴的航母戰略經驗。1941年秋,她轉入夏威夷珍珠港,準備參與太平洋戰區的行動。當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正式參戰。幸運的是,列剋星敦號當時不在港內,而是在威爾遜少將的率領下,在12月5日離開了珍珠港。她負責運送25架飛機到中途島,並順帶進行沿途的偵察搜尋。由於風浪和飛機故障等原因,列剋星敦號也沒有按時返回珍珠港,在12月7日早上還在距離瓦胡島724公里開外的海面上。當她收到珍珠港遭襲的訊息後,也立即調轉航向,趕往珍珠港增援。

在珊瑚海海戰中,列剋星敦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偵察機發現日軍航空母艦祥鳳號。當日,列剋星敦號的飛行中隊擊沉了祥鳳號。稍後,列剋星敦號及約克城號的戰鬥機又攔截了翔鶴號及瑞鶴號的機隊。機隊共有12架俯衝轟炸機及15架魚雷轟炸機,美軍共擊落9架。5月8日早上,列剋星敦號的偵察機發現了翔鶴號,美軍隨即發動攻擊,使翔鶴受損,無法參與中途島海戰。但在11時,日軍戰機成功突破美軍防線,在20分鐘後,一枚魚雷擊中列剋星敦號前部左側,另一枚魚雷則在艦橋下爆炸。同時,3枚炸彈從高空擊中列剋星敦號,令艦身大火且進水,並向左側傾斜7度。

下午13時,損管人員暫時控制了火勢,並穩定艦身,可以以25節速度航行。但在數小時後,列剋星敦號艦體突然爆炸,大火更燃燒至油庫,火勢再度失控。一般認為是損管人員未能及時抽走艦內航空汽油,導致艦體內充滿易燃氣體(日本大鳳號航空母艦亦有類似經歷)。

在15時30分左右,布朗少將下令放棄列剋星敦號,並向約克城號求援。約克城號派出了摩爾斯(Aubrey W. Fitch)少將指揮的驅逐艦和運輸艇前來接收倖存者。

列剋星敦號的沉沒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損失的第二艘航空母艦(第一艘是1922年因風暴沉沒的蘭利號)。

下達命令讓列剋星敦號離開珍珠港的也是是美國海軍總司令哈斯本·金米爾上將。

薩拉託加號:薩拉託加號是美國海軍的第三艘航空母艦,在卡爾森少將的率領下,在11月16日離開了珍珠港。它負責在西海岸進行維修和補給,並在12月1日返回夏威夷。由於需要在瓦胡島的卡內奧埃灣進行飛機和人員的調整,薩拉託加號沒有直接進入珍珠港,在12月7日早上還在距離瓦胡島64公里開外的海面上。當它收到珍珠港遭襲的訊息後,也立即調轉航向,趕往珍珠港增援。

下達命令讓列薩拉託加號離開珍珠港的還是是美國海軍總司令哈斯本·金米爾上將。美國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Frank Knox)在1941年11月15日給太平洋艦隊司令哈斯本德·金梅爾發了一封電報,指示他將薩拉託加號從珍珠港調往西海岸進行維修,並在完成後將其派往中途島支援。 諾克斯的電報是這樣寫的:

“你應該立即將薩拉託加號送往西海岸進行維修,以便儘快恢復戰鬥力。維修完成後,你應該將其派往中途島,以增強那裡的防禦。你應該保持與中途島的密切聯絡,並隨時準備支援。”

薩拉託加號於11月16日離開珍珠港,前往布雷默頓海軍船廠進行維修。 在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時,薩拉託加號正好進入聖地亞哥港,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注意海軍部長先生的用詞:“立即”。眾所周知,航母這種重型作戰單位的調動與部署應該是極為複雜的,哪怕是戰時,那麼海軍部長為何用如此急迫的語氣呢?

這僅僅是巧合嗎?為什麼諾克斯會做出這樣的安排呢?

可能1:薩拉託加號是美國海軍最老的航母,於1927年服役,曾經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由於需要進行維修和改裝,薩拉託加號已經在10月份從珍珠港出發,前往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海軍船廠。在那裡,薩拉託加號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維修,並增加了一些新的防空武器和雷達裝置。 諾克斯可能認為薩拉託加號需要儘快恢復戰鬥力,以應對可能的戰爭局面,所以他要求金梅爾上將立即將薩拉託加號送往西海岸進行維修。

可能2:中途島是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一個重要的前沿基地,距離珍珠港約1300海里。中途島擁有一個飛機場和一個海軍基地,可以為美國海軍和空軍提供補給和支援。 諾克斯可能認為中途島比珍珠港更容易受到日本的襲擊,所以他要求金梅爾上將在維修完成後將薩拉託加號派往中途島,以增強那裡的防禦,並隨時準備支援其他地區。

可能3:諾克斯可能還有一個戰略考慮。他認為航母在太平洋戰爭中會比戰列艦更有用處,所以他不想讓航母停留在珍珠港,而是希望讓它們保持機動性和靈活性,以便隨時應對日本的動向。 事實上,在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前,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轉變其戰略思想,從重視戰列艦到重視航母。 航母可以搭載大量的飛機,可以對敵方進行遠端打擊和偵察,也可以保護自已和友方艦隊免受空襲。 諾克斯可能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希望讓薩拉託加號儘快成為太平洋艦隊的一支有效力量。

以上這些事實表明,這位海軍部長甚至華府早就知曉了日本的密謀!雖然美國航空母艦不在珍珠港是有合理的解釋的,並非有意避開日本襲擊。然而,這種說法也存在著不少疑點和漏洞:

1、航空母艦在同一時間離港,這樣大大增加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被日軍單獨殲滅的風險。

2、航空母艦為何都要執行運送或順道摟草打兔子的任務呢?這樣浪費了它們強大的作戰能力。

3、航空母艦都恰巧都沒有按時返回珍珠港呢?錯過了保護珍珠港的機會。

4、3艘航空母艦都沒有收到任何關於日本可能襲擊的情報或警告。無形中讓它們處於危險之中。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我的教官老公 重生回到校園生活 凹凸世界:嘉嘉是我的! 玄虛修真 喜歡秋葉的新書 異世界救贖者反被治癒 鹹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