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34章 仙人!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胡惟庸親自給他斟茶一杯,溫和地說:“朝宗啊,你是去年才調回京城的吧?”

“若非胡相出手相助,我至今還在地方上熬日子呢。”汪廣洋接過茶杯。

胡惟庸謙虛一笑:“說起來,你的資歷比我還要老一些。”

汪廣洋尷尬笑了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不足掛齒。”

胡惟庸卻認真道:“朝宗不必妄自菲薄。”

“想當年,你還曾是元朝的進士,論出身,在我們這些人中是最高的。”

“你本可以在元朝做官,卻放棄了進士身份,跟隨上位起義造反。”

“上位當年對你何其器重,曾親口稱讚你‘處理政務,屢獻良策’,一度將你比作張良、諸葛亮。”

“後來更是提拔你擔任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讓你輔助常遇春大將軍處理軍務。”

“開國後,你又先後出任山東行省、陝西參政、廣東行省參政等職。”

汪廣洋感慨萬分:“胡相居然記得這般清楚。”

“怎能忘記,看到同鄉有此成就,我也與有榮焉。”

胡惟庸誠懇地道:“我原以為朝宗能登上丞相之位,沒想到上位如今竟對你如此冷落。”

“再看看茹太素,不過洪武三年透過鄉試入仕,獲得舉人出身,無論資歷還是能力,哪一點能與你相比?”

“現如今卻身居戶部尚書高位,還得以入閣,壓在了你頭上。”

聽到這裡,汪廣洋長嘆一聲:“時運不濟啊。”

“朝宗信命嗎?我不信,上位也不會信。”胡惟庸微笑著說:“人定勝天,誰能想到,上位能由一個放牛娃成為九五之尊?”

“誰能想到,我能從平民百姓做到今天的位置?”

“你現在雖然暫時被茹太素壓過一頭,我看你日後,未必不能入閣。”

汪廣洋聞言,臉色劇變,難以置信地看著胡惟庸:“胡相的意思是,我,我也有機會?”

胡惟庸目光堅定:“我淮西勳貴爭取到的第二個內閣席位,理應由有能力之人擔任。”

“朝宗是否有意競爭?”

汪廣洋激動得無法言語,直接跪倒在地,感激涕零:“胡相的大恩大德,下官粉身碎骨難報萬一。”

“從今往後,下官這條命就是胡相的!”

胡惟庸連忙扶起汪廣洋,笑著寬慰道:“事情未成之前,朝宗無需這般感謝。”

“有胡相指點,此事必成!”汪廣洋語氣堅決:“哪怕豁出這條命,也要把朱桁拉下馬來!”

胡惟庸握緊汪廣洋的手,二人重新坐下,深有感觸地說:“我在朝中知音不多,朝宗算是一位,日後咱們要共同輔佐朝廷大局才是。”

汪廣洋趕忙答道:“下官怎敢與胡相併列,日後自然唯胡相馬首是瞻!”

胡惟庸笑容可掬:“朝宗剛來京城安家不久,家中可能缺少女眷照料,我已經為你挑選了幾位女子。”

“不必推辭,不過是些因抄家淪為奴僕的縣令家小姐,家世低微了些,希望朝宗不要嫌棄。”

汪廣洋受寵若驚:“這,朝廷有規矩,抄家的官家小姐只能賞賜給功臣之家,此舉不合規矩。”

胡惟庸淡定笑道:“規矩雖是上位者所定,卻是由我們來執行的。”

汪廣洋稍加思索,順著胡惟庸的目光堅定表態:“下官謝過胡相!”

“今後胡相如有差遣,下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胡惟庸滿意點頭:“有了你的加入,我們這次的計劃至少有九成把握,我們齊心協力,朱桁必定逃不出我們的手掌心!”

夕陽西下,

皇宮沐浴在一片金色餘暉之中。

奉天殿內燈火通明,

朱元璋面前堆滿了奏摺,僅僅一天沒處理,奏摺就已經堆積如山。

這是他每日的工作量,平均每天需審閱處置二百份奏摺。

十二年來的皇帝生涯,他從未有過絲毫鬆懈。

但今日,朱元璋卻無心處理那些奏摺,

而是專注地在一本書記載著什麼。

片刻之後,他舒了一口氣,看著紙上尚未乾涸的墨跡,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標兒,你來看看,我有沒有遺漏什麼?”

朱標藉著昏黃燈光細看,頻頻點頭:“基本涵蓋了大哥的所有言論,父皇記憶力超群。”

“別淨說好聽話,這些都是你大哥見解獨到。”朱元璋小心翼翼地將書晾乾墨汁後合上,封面上赫然寫著《御筆紀異錄》幾個字。

隨著聆聽朱桁論政次數的增多,這部原本用來記錄諸王荒唐言行的《御筆紀異錄》,如今卻被朱桁的言論填滿。

這部典籍乃我皇家不傳之秘要,後世傳承皇位時,必須連同此書、祖宗遺訓與國璽一併交付新君,否則即被視為篡權之舉!”

朱元璋小心翼翼地將這部書冊放入一個精美的錦盒之中,親自題寫“擅自開啟者死”的封條,並加蓋了皇帝御印,嚴肅地對朱標再三叮囑。

朱標神色陡然一緊,他意識到父皇此舉是將這部書冊與皇位的正統性緊密相連,其重要性已然上升至與國璽同等的高度。

“此外”,朱元璋輕撫著錦盒邊沿,繼續告誡道:“這部書唯有皇帝與太子才能閱覽,即便是皇后、太后亦不可染指,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萬不可違背。”

“母后也不能看嗎?”朱標聽聞此言不禁大為震驚。在他的記憶中,相比於皇權和國璽,父皇向來對母后的尊重尤勝一籌。

而朱元璋卻轉移話題,詢問他:“你是否真正理解你兄長所言之意?”

朱標回應道:“當然明白,大哥是在為我大明王朝規劃未來的方向。”

然而朱元璋略顯無奈地看了他一眼:“你尚未領悟到重點。”

朱標一時懵然,只好謙遜地回答:“兒臣愚鈍。”

朱元璋略帶失望的目光掃過朱標:“你的確有些遲鈍。”

在朱標困惑的眼神中,朱元璋進一步解釋:“他說的不僅僅是大明的發展方向,實際上,那更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命運走向。”

朱標愈發迷惑不解:“大哥未曾提及這個啊。”

“所以才需要你自已去參悟。”朱元璋耐心開導:“你好好回想一下,你大哥主要論述的是海權思想和陸權理論。”

“難道只有我大明才是陸權國家?”

“自然不是,而是因為大明首先是華夏的大明,因此才是陸權國家,這是一個因果邏輯,不可混淆。”

“即使將來大明衰敗,也必定會有另一個華夏國家崛起,新的王朝,必然也是以陸權為主。”

“你大哥擘畫的藍圖,並非僅僅針對大明,更是為所有陸權國家,也就是未來華夏的王朝做好鋪墊。”

“他不僅在為大明的千秋基業謀篇佈局,更是在為華夏的萬世安寧與發展奠定基礎。”

聽到這裡,朱標徹底震撼。為華夏萬世謀略!這句話中蘊含的氣魄宏大無比,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在他看來,能預見大明百年命運已屬超凡之才,能洞察三百年後的大明國運,更是如同仙人一般的存在。

但他的大哥,眼界竟然如此高遠!

他的視野與格局,不僅侷限於大明,更是放眼於整個華夏族群的命運!

“你兄長的戰略意義深遠,不僅僅在於當下的功績,更在於為華夏萬代開創太平盛世,推動發展。”

“即便我們大明真的會衰落,但如果能夠引領華夏進入海權時代,那麼海權所帶來的福祉,將惠及後世子孫千年。”

此刻,朱元璋面容莊重地注視著朱標,沉聲說道:“現在你明白了嗎?你兄長要做的,是怎樣一番偉大的事業!”

這一番話如雷霆般震響在朱標耳邊,令他瞠目結舌,只能艱難地吐出兩個字:“人皇!”

這等偉業,堪比上古時期的人皇!

神農嘗百草、有巢築屋、燧人取火、伏羲創八卦,他們不只是皇,更是華夏人文始祖。

他們從無到有,引領華夏族群步入文明之路,帶領華夏完成了從獸性到人性的轉變,故被譽為“人皇”。

雖然他們已經逝去,但他們的影響卻自上古延續至今,大明百姓至今仍沐浴在人皇們的恩澤之下。

如今兄長的海權論,也同樣有著改天換地的深意!

海權論若得以實施,不僅是大明的飛躍,更是整個華夏的飛躍!

可以說,兄長正在進行的,正是人皇級別的偉業!

想到這裡,朱標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兄長的治世之道竟如此深奧!”

難怪父皇對此書視若珍寶,其中記載的乃是人皇級的偉業,一旦掌握,便有可能洞悉王朝興衰的本質,甚至動搖一個王朝的根基。

此刻,朱標內心慶幸不已,幸好這樣的學問掌握在兄長手中。

他不敢想象,如果這些學問流落民間,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可就在這時,朱元璋看向他,意味深長地說:“你以為你兄長的厲害之處僅止於此?”

朱標頓時愣住,難以置信地看著朱元璋:“莫非還有更多?”

“你呀,看問題還是停留在表面。”朱元璋微微搖頭。

“我……”朱標一時語塞。

他所說的表面,自然是海權論的直觀含義,即指引大明未來的發展方向。

而第二層含義,正如剛才父皇所說,兄長是在為整個華夏規劃未來。

但現在聽父皇的意思……

“難道兄長還有第三層深意?”朱標驚愕萬分。

朱元璋微微點頭,面色肅穆:“你兄長提出的海權論固然空前絕後,但這只是其一,或者按照他自已的說法,這只是表象,而非實質。”

“海權論,探討的是未來千年的天下大勢。”

“注意,這裡的焦點是‘天下’,而非僅僅侷限於大明。”

至此,朱元璋凝視著朱標,神色極其嚴肅:“正如你兄長所說,我大明是一個陸權國家。”

“歷史上諸多華夏智者的千古良策,都只關注了陸地上的爭霸爭雄。”

“諸如隆中對、榻上策以及徙戎論等,雖是千古流傳的策略,本質上都是關於陸地稱霸的智慧結晶。”

“諸葛亮等人皆是預見了幾十年後華夏曆史大勢的智者,先見而後方能對策。”

“而你兄長提出的海權論,則是我華夏曆史上首次有人將目光投向海洋。”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兄長不僅預見了華夏的未來,更看到了整個天下的未來!”

說到此處,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氣,臉色嚴峻地道:“現在你明白了嗎?”

朱標此時已經呆若木雞,他愣了半晌,艱難地嚥下一口唾沫,說:“父皇的意思是,兄長這次預見到的並非只是大明的未來……”

“而是整個天下的未來!”

“他不僅能預見三百年後大明的衰落景象……”

“更能預見千年之後整個天下的格局演變!”

朱元璋微微頜首:“正是如此。”

這讓朱標徹底陷入震驚。

能夠洞悉未來千年天下大勢變遷,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此時,朱元璋神情凝重,一字一句地道出兩個字:“仙人!”

“揭示華夏曆朝國運起伏。”

“預見古今未來千年變遷。”

“唯有凌駕於萬物之上,超脫於塵世之外的仙人才能做到。”

至此,朱標徹底被震懾住了。\"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反派領主:玩家和主角都想刀我 進入黑旗世界的我要愛德華幸福 大唐天子 我真不想當第一權臣啊 大明:標兒,要不讓老五當太子吧 北涼掌兵百萬,女帝急忙下旨安撫 我姓王,我的鄰居武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