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86章 東北重工業的發展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東北的早期工業化。

為什麼又是東北,因為東北與中部、西部不同,東北振興類似於中國復興,背後的意思是原來很強。

但這個原來指的並不單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就是全國一枝花,尤其是在工業化方面更是早早地走在了全國前列。

一、東北的工業濫觴

據統計,近代以來,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343個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拿走了10億兩白銀。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工業文明侵蝕農業文明、海洋霸權戰勝陸地政權的過程。

10億兩看似極多,但這與列強透過所謂的開埠通商從中國劫掠的財富相比,應該是微乎其微的。列強的商品貿易獲利數額無法準確計算,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張三是裁縫,做衣服賣給李四;李四是廚師,蒸包子賣給王五;王五是瓦匠,給張三蓋房子。這就是原來自給自足的中國社會縮影。

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後,一個人操控一臺機器一天生產10件衣服,而張三需要3天時間才能手工縫製一件衣服,因此列強的衣服成本只是張三的三十分之一

列強透過武力開啟清朝國門,洋人出售的洋裝物美又價廉,李四高興地買了一件,但他發現王五不來買包子了,因為張三衣服賣不掉、請不起王五蓋房子、王五沒錢買包子。

就這樣,雖然服裝產量提高了、價格下來了,但是李四每年還是隻能買得起一件。張三被迫到洋人開辦的服裝廠裡打工,王五去井下挖煤。大家的日子和原來一樣苦,工業文明帶來的鉅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了洋人和列強的腰包。

1840年以後,這樣的戲碼不斷在中國重複上演。但開放的東風吹到東北要晚一些,在1861年營口開埠後才有各種洋貨湧入東北。

其實最初的東北之窗應該是牛莊,也就是現在的海城,但遼河變道改寫了這段歷史。

隨著洋貨在東北熱賣,洋人也開始在東北投資建廠。這樣就地取材,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運費,獲取更大的利益。

1868年,英國人在海城開設榨油廠,這是蒸汽動力首次進入東北。隨後,丹麥人、俄國人接踵而至,雖然最初的工廠經營不太好,但作為東北工業的發軔值得大家記住。

二、東北的工業發展

在英法挑起鴉片戰爭、從水路威脅京津的時候,沙俄悄默聲地在東北實施他的“黃俄羅斯”計劃,攫取了1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隨後東北鴉片肆虐、外教猖獗、物產外流、貪官橫行、民生凋敝,激起了人民的堅決反抗。從19世紀50年代起,東北的農民抗糧、礦工罷工、工農起義接連不斷,邊匪馬賊此起彼伏。

面對動盪的局勢,為了應對邊疆危機,清政府開始強軍剿匪、整頓吏治、發展農工。這也可以看作是東北的洋務運動,從此東北開始出現真正意義的近代工業。

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1883年創辦的吉林機械製造局,這是一個國營軍工企業,可以生產各種機器、戰艦、彈藥,基本保證了東北三省的各項軍需。另外還有1889年創辦的漠河金礦,高產時每年可出5萬多兩黃金,漠河就是那個有極光、有舞廳的地方。

中日甲午戰爭、三國干涉還遼後,沙俄和日本取得了在東北開設工廠的各種特權。外國資本、技術的進入刺激了東北工業崛起,也帶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榨油廠、麵粉廠、釀酒廠在東北拔地而起。到1913年,東北的榨油廠達到了3000多家、約佔全國的一半。吉林的燒鍋釀酒廠也達到了300來家,吉林至今也盛產高粱酒,口感不錯,價格不高,但名氣較小,主要在產地周邊銷售。

此外,紡織廠、染布廠、玻璃廠、磚瓦廠、電燈廠、火柴廠等輕工業都有所發展,在當時來看門類非常齊全。輕工業生產所需技術含量低、成本投入小、產品銷路廣,是自由市場條件下工業發展的首選。

當時的重工業還是採礦業,採礦就是從地裡刨錢,算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但是當時的採礦技術還不太成熟,相關工廠一般規模比較小、開辦時間比較短、經濟效益不太高。

三、東北的工業崛起

在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精氣神煥然一新。

歐美列強忙於世界大戰,無暇東顧。各國戰爭消耗巨大,為東北農副產品外貿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因此,民族資本迅速崛起,東北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民國初年,東北的食品產業、紡織產業、服裝產業、肥皂產業、蠟燭產業、印刷產業、菸草產業、建材產業快速發展,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榨油、麵粉和釀酒。

值得一提的是奉天(今瀋陽)在1921年創辦了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其實更早的時候哈爾濱人就喝上了啤酒,只不過那還是小作坊生產,算不上工業。

重工業由於投資大、技術高、產銷關係複雜,一直是以官僚資本為主。當時的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採礦業,礦廠往往配有抽水機、鍋爐房、起重機、捲揚機,大一點的還配建了發電廠、修理廠、翻砂廠,而且在廠區及周邊鋪設鐵路。

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軍工企業更是必不可少的,當時的東北航空工廠、海軍工廠、東北大學鐵廠等,在國內都處於領先水平。其中,東三省兵工廠有工人3萬多人,號稱東方第一。1931年,還在東北誕生了第一輛國產汽車“民生”牌載貨車。

四、東北工業率先發展的原因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東北工業能夠在20世紀初實現快速發展,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外資助推。列強強迫清政府開埠通商,無疑是為了竊取鉅額財富。但最先開埠通商的地方,也確實成了工業、商貿最發達的地區。1843年上海開埠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小縣城,幾十年後就成了遠東第一大都市。

東北任何一個城市,都沒有像上海那樣成為整個中國的視窗。但東北也是列強資本輸出的重點,沙俄、日本、美國紛紛在東北傾銷商品、開辦工廠、開設銀行。不用招商引資,有的是錢、有的是專案、有的是技術,推動東北進入了工業發展快車道。

而且,日俄霸佔東北是想在這裡長期發展,或者是以此為跳板進一步謀取中國更多領土。所以對東北的投入開發力度比較大,大連、哈爾濱、營口、鞍山等地,在列強投資的觸動下,很快崛起成為國內比較先進的城市。

二是自身資源。東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炭、鐵礦、金礦、銀礦、銅礦、鋁礦、鎂礦的儲量都比較大。

東北的森林資源佔全國的50%以上,因為氣候寒冷、生長週期長,所以木質堅硬,適合建築、造船、傢俱等多種場景使用,紅松、落葉松、樟子松、榆樹、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都是比較珍貴的樹種。

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地,長期以來受到嚴格保護,所以成為一片富饒的處女地。與沙俄寒冷的氣候相比這裡溫暖宜人,與日本貧瘠的土地相比這裡廣闊肥沃,因此成為日俄投資建廠、移民落戶的理想地。

東北還有一種資源,那就是人力資源。東北自古人口稀少,在清朝封關的200多年裡人大體上是隻出不進。到1900年的時候,東北廣大區域大約只有600萬人口。

而30年後,東北的人口突飛猛進地達到了3500萬。大量身體健壯、吃苦耐勞的貧農來到東北,直接促進了東北耕地大開發、農業大發展,而農業增收直接促進了以油麵酒為代表的東北工業大發展。

三是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尤其是快速便捷的鐵路。有了鐵路,原料可以運進來,商品可以運出去,調兵遣將也非常方便。東北從1881年就開始修鐵路,在清朝末年就進入了蒸汽時代。到1930年,東北的鐵路總里程達到了6000多公里,在全國居於首位。

1903年沙俄在東北修建的中東鐵路全線貫通,從滿洲里到哈爾濱、綏芬河,從哈爾濱到旅順,一橫一縱,貫通了東北的大部分地區。中東鐵路帶動了鐵路周邊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先後有30多個國家在鐵路周邊設立領事館、銀行,開辦企業。

緊隨鐵路之後,東北的公路發展也比較快。到1930年,東北地區已有4000多輛汽車運營,穿梭在各個城鎮之間。

四是社會環境。近代以來,列強肆虐,從廣州到天津炮火不斷,直隸地區(今河北)更是慘遭八國聯軍蹂躪。但是東北偏安一隅,相對和平。雖然沙俄入侵,但他入侵的近似於無人區,自然沒有太多硝煙。即便是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對東北腹地的直接破壞也不大。

清朝滅亡後,孫中山屢次北伐,東北在日俄的控制下沒怎麼參與。袁世凱死後,張作霖獨霸東北,終結了東北原本動盪不安的局面。

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張作霖在東北確實勵精圖治地經營了很多年。他改革幣制、鼓勵工業、發展商業、重視人才,為東北工業發展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續管理東北。在西南、東南、中原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東北沒有經歷戰亂。最後的改旗易幟,也避免了生靈塗炭。

現代戰爭的破壞力是非常驚人的,多年經營一發炮彈就沒了。東北長期無戰事,使得工業發展穩步向前。

20世紀初的這段歷史,之所以少有提及,主要是因為這不是一段光彩的歷史。

在東北工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我們必須看到到處充斥著列強資本侵略的影子,隱藏著列強不可告人的政治圖謀。

而且,因為不是自家的東西用起來不心疼,在列強的瘋狂掠奪下,東北的礦產和農林等不可再生、難以再生的資源遭到了極大破壞,導致了後續發展乏力。

另外,由於東北的特殊情況,缺少自由競爭的工業環境,民營經濟一直比較薄弱,相關的後遺症至今還有較大影響。

不過,悲也好,喜也罷,這都是一段抹殺不掉的歷史;

苦也好,樂也罷,東北人仍然要奮力前行。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海洋求生:重生櫻花為所欲為 穿書,與郡主共夢成癮 時代往事 甩掉渣男,與暗戀我的竹馬在一起 如果廁所裡有屎 兵荒馬亂好多年 快逃,病嬌師弟竟是魔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