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15章 蘇州碼子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重陽假期第四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了。兩百多人的隊伍也算是小有規模了,一路走來也有點兒小小的浩浩蕩蕩的感覺。

為了不至於在人多的時候有人走散,也為了安全起見,我把全體參加遊玩的員工分成了十個小組。每組二十幾人不等,由新開店面的店長擔任組長。十個小組由常勝勇為主、王守業為輔,統一負責。我則和徐輕語、唐靈芸、常勝瓊一組,由常勝瓊擔任我們這組的組長,負責我們的安全,更主要是照顧徐輕語和唐靈芸。

為了便於在遠處好辨別,也為了突出一下我們隊伍的氣勢,營造團隊氛圍,同時也是利用這個機會,給“越來燒烤”做一下廣告宣傳。我提前訂製了十面旗幟,旗幟的顏色選的是我所喜歡的紫色。紫色有王氣,寓意我的團隊會是未來的王者。大大的紫色旗幟上繡有“越來燒烤”四個大字,同時每面旗幟繡上數字一到十編號,分別代表每個小組。旗幟上的數字用的是蘇州碼子:一到十的寫法依次為: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

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常用於當鋪、藥房。蘇州碼子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產生於中國的蘇州。在現在港澳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藥房偶爾仍然可見。

“蘇州碼子”是中國古老的數字系統,是一種簡便、快捷的記錄數碼,脫胎於南宋的算籌,成熟流行於工商業發達繁華的蘇州而得名。

我們現在使用的國際公認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應該叫做印度數字。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印度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隨著經濟和種姓制度的發展,數學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而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開始嘗試簡化印度文化中用字母表達數字的傳統,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裡,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

這樣一來,阿葉彼海特所創造的這一種計量方法,也就成為了現代數字的前身。而等到了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科學家巴格達在此基礎上,發明了“1”、“2”、“3”三個數字,但是更多的計數單位並沒有發明出來,巴格達的理解是,“4”的概念就“2+2”來表示,而5則用手掌表述,那麼10就是兩個手掌。古印度人很早以前便已經習慣了十進位制的運算,這也就為數字的繼續變通提供了基礎,等到了八世紀,古鯿人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進,併發明瞭表達數字的1,2,3,4,5,6,7,8,9,0十個符號。科學家也在印度城市發現了這個時間段最早的數字刻板。

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古印度大陸並且征服了位於東北部的旁遮普地區,他們驚訝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竟然比他們還要先進。為此,阿拉伯的統治者也開始在全國各地推行起這些數字,因為印度數字和印度計算方法非常方便簡單,開始廣泛地被阿拉伯商人所採用。

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是歷史上第二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文化貿易的中心,同時也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橋樑。就這樣,古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又被阿拉伯人傳入到了歐洲,歐洲人同樣認為這是一種十分方便的書寫,因此他們將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間為公元13到14世紀的元朝時期,被使用的時間則為19世紀下半葉。

印度數字在公元8世紀左右傳入阿拉伯,後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印度數字隨著佛學東漸也曾傳入過中國,但並未被當時的中文書寫系統所接納。

大約在公元13到14世紀之間,阿拉伯數字“捲土重來”,由伊斯蘭教徒帶入中國,不過,同樣又以“銷聲匿跡”而告終。

明朝末年,中國學者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數學著作,如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的歐洲數學的經典著作,即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1606年),書籍沒有使用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1613年),書中的阿拉伯數字都被翻譯為漢字數字。

可以說,阿拉伯數字歷經近千年歲月,一直未能在中文書寫系統中站穩腳跟,這也體現了漢字數字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傳承中的穩定性。

直到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國人對於阿拉伯數字的瞭解日漸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認可。於是,有些數學啟蒙書籍開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數字,如1885年的《西算啟蒙》。

阿拉伯數字在元代傳入中國,而印度數字則在唐代就已經傳入了。宋代時期雖然也有阿拉伯數字傳入,但當時中國數學家主要使用籌算,商人則使用蘇州碼子。直到明朝,數學家和商人仍然使用籌算和碼子。

歷史上的中國曾經長時間在經濟、科技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也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包容性與開拓性。兩漢、隋唐、兩宋,外國人來中華朝拜與經商絡繹不絕。中華大地雖屢次被北方落後的草原民族所侵略,但靠著中華文明的先進與包容性,這些文明落後的草原民族無一例外被強大的中原文明所包容與同化,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五十六個民族。只是近代由於滿清入關時只有二十萬人口,而當時他們要統治的漢人地區有一億人口。滿清統治者為了控制漢人,採取了血腥屠殺的手段,又剃髮易服和大興文字獄。整個清朝276年,滿人最多時也就三百萬人口,而漢人達到了三億多人口,為了能夠繼續滿人的統治,滿清統治者採取奴化漢人、閉關鎖國的政策,寧可讓整個中國落後也要關閉國門,就是怕漢人覺醒,起來推翻他們。滿清王朝於1644年入主中原,成為中國的統治者。而滿清特權階層的腐敗、阻礙科技進步的保守思想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中國的發展。

在經濟方面,滿清王朝實行的是封閉式的經濟政策,禁止非華夷貿易,因此無法與西方進行相互貿易,限制了對外交流和技術引進,導致中西方技術的差距逐漸擴大。

此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滿清王朝也採取了排斥異己的政策,尤其是對科技、商業等方面的發展持保守態度。例如《海禁令》等一系列禁止使用新技術的法令,以及對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推崇,都限制了中國社會的創新和進步。

導致了近代中國的文化自卑,致使中國近代與當下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文化自卑,發生在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土地上,的確有點諷刺。即使現在我們依然對文化的姿態很奇怪。一方面,我們說自己文化歷史悠久,無與倫比;可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文化不自信,追求“山寨”外國文化,打造成中國“巴黎”“紐約”的稱號也隨處可見。此外最讓人氣憤的還不是這種自相矛盾之處,而在於我們的偽文化保護意識,各種文化名人的故居故里,鬥不過當地“拆遷辦”的事實令人心疼。可同時各種“古文化”的重新營造又是大手筆,左手毀遺、右手仿古的現象層出不窮,真讓當代人“無語凝噎”。

我們應該吸取歷史教訓,既不要自卑也不要盲目自信,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世界,重拾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重生!厲總小姑娘超級野! 誰要當你太太 開局被拒婚,戰鬥升級成戰神 怎抵歲月長 電梯次元行 重生後我和暗戀我的物件在一起了 共享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