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探索巴蜀大地人類的起源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簡介

我們從一份資料開始:

姓名:四川省,重慶市

別名:川,蜀,天府之國

面積:(+)萬平方公里

民族:56個都有

人口:8374萬+3213萬(2022年)

語言:四川話、客家語、重慶話

所處位置:中國西南

省會:成都,重慶

車牌程式碼:川A至川Z,渝A至渝N

省樹:楨楠,珙桐

市花:山茶花

市樹:黃桷樹

近年來,四川考古工作有重大發現,在2023年11月19日,四川眉山壇罐山遺址經過三次考古發掘,出土石核、石片等石製品500餘件。經科學發掘、採集到220餘件舊石器時代石製品,明確有人工打製的有130餘件,疑似人工痕跡的有10餘件,自然礫石有80餘件。

這是四川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成都平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壇罐山遺址,為今後成都平原舊石器的發現提供了新思路,也指明瞭新方向。經考古得知,在距今約20餘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古蜀先民就已經開始用加工後的石器生產生活了。壇罐山遺址位於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滴水村與太和鎮馬堰村交界處,地處成都平原南部、岷江支流東醴泉河南岸。

此前的2020-2022考古發掘中,出土石核、石片等石製品500餘件。壇罐山遺址發掘出土遺物主要有石器、陶片兩大類。石器分為舊石器時代遺存和新石器時代遺存。據悉,目前經科學發掘、採集到220餘件舊石器時代石製品,明確有人工打製的有130餘件,疑似人工痕跡的有10餘件,自然礫石有80餘件,包括石核、砍砸器、石錘、刮削器、石片、斷塊、礫石等。新石器時代遺存包括石器和陶片,石器分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包括石片、礫石、石杵等;磨製石器僅見石斧、石錛。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使用打製石器進行生產勞動的時代,主要特點為石器主要為打製石器。根據光釋光測年,初步推測遺址有石製品埋藏的地層最老年齡不低於20萬年。

壇罐山遺址年代跨度較大,但石器工業面貌較為一致,壇罐山遺址從工業面貌上而言,屬於南方礫石石器工業。石製品以中小型為主,其中石核、石片和工具更偏向於中型和大型剝片方法基本為錘擊法,偶見砸擊法;加工方法為硬錘加工,單向修理更為常見,也有幾件工具為雙向修理或轉向修理。通常只修理一條使用刃緣,器身保留自然礫石面較多。修疤形態多為魚鱗狀和階梯狀,多連續分佈。此外,根據石製品埋藏及空間分佈情況,推測壇罐山遺址原生形態受到一定程度水流擾動,但仍保留有早期人類行為與活動的重要資訊,是一處古人類多次光顧、短期活動的場所。

壇罐山遺址成為成都平原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成都平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壇罐山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將逐漸揭開成都平原古人類與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面紗,進一步為四川盆地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提供線索、導向和思路,也為下一步構建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舊石器年代框架、完善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眉山地區除了壇罐山遺址,還有彭山區武陽舊石器遺址、蓮花壩遺址和登雲城址。蓮花壩遺址測年距今6200-5900年,是四川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明確地層關係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登雲城址基本明確主體為寶墩文化遺存,測年顯示距今不早於4800年,該城址的發現進一步擴大了寶墩文化的分佈範圍及年代上限。“這些重要遺址的發現,對於建立成都平原古人類生存演化序列、構建四川盆地舊石器年代框架有重大意義,逐步揭示眉山從舊石器、新石器至商周時期的人類生產生活狀態。”

在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重慶地區就已有人居住,那就是巫山人,是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史前人類化石,因發現於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而得名。其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重慶是我國境內少有的舊石器文化發展綿延不絕的地區,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宜居地之一,迄今已發現近百處舊石器遺址和石器點。像距今200餘萬年前的巫山龍骨坡、距今約100~140萬年前的九龍坡玉龍公園、距今約70萬年前的豐都煙墩堡、距今40萬年以前的巫山玉米洞,“這些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早期人類篳路藍縷的重慶足跡。

重慶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餘萬年前的巫山龍骨坡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重慶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宜居地”之一。巫山玉米洞遺址出土的石質工具表明,重慶是中國境內少有的舊石器文化發展綿延不絕的地區,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宜居地”之一。

舊石器時代早期,巫山人是重慶巫山縣出現的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程序,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如銅梁張二塘、奉節穿洞、馬家灣洞等,多數都經過了考古發掘,其中銅梁文化遺址是西南地區舊石器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同一時期的還有馬王場遺址,位於重慶大渡口,因水而靈秀,因山而瑰麗,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文物古蹟。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遺存證實,大渡口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馬王場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大渡口就有人類活動。

馬王場遺址位於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和九龍坡區九龍鎮桃花溪羊溪河旁階地上。1978年7月,在重慶桃花溪支流羊溪河石塘口旁邊發現晚期侏羅紀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和蛇頸龜化石,距今約億年。1983年3月至4月,在水碾往大渡口方向的採石場建築工地挖出的地層中發現一批舊石器,有盤狀砍砸器、錛形砍砸器、刮削器和少量磨製石斧、石鋤共30餘件。經測定,應採自附近坡狀高地,其地質時代應為晚更新世晚期。

在馬王場遺址出土的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一件舊石器時代手斧。其平面輪廓為近梨形,原料為石英砂岩,雙面加工,通長厘米,通寬厘米,厚厘米,上下兩端相對的薄緣處布有由砸擊形成的碎小崩片,這種石器最早發現於法國北部亞眠市郊的聖阿舍爾,之後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現。

這件珍貴的手斧被納入重慶市館藏文物“鎮館之寶”,作為重慶地區發現的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手斧,據考古認定其歷史有80-100萬年,它證明了大渡口是重慶主城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馬王場遺址是重慶主城區發掘較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桃花溪流域同時具有舊石器時代早期和晚期文化層的重要遺址,該遺址出土的石器是大渡口區史前文化遺存的重要物證,為人們瞭解重慶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9年12月,馬王場遺址被公佈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除此以外還有1959年發現的大溪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因最先發現於重慶巫山縣大溪鄉大溪遺址而得名,分佈於瞿塘峽以東的峽江東部地區。該地區出土的文物以紅陶為主,流行戳印紋,有少量彩陶,器物類別豐富,以圭形鑿和巨形石斧最為出名。

大溪文化分佈範圍廣,除巫山外,還包括今渝東南、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2017年,地處渝東南的酉陽就發現了大溪文化的墓葬。這些墓葬的樣式令人驚奇,從早到晚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即直肢葬、屈肢葬到跪屈葬,再到蹲屈葬、仰身直肢葬。

大溪文化代表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的文化遺存,它同中原的仰韶文化相互影響(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影響最大的原始文化,因最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繩池縣仰韶鎮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仰韶文化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古,是我國中原地區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交相輝映,體現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2021年10月,大溪遺址入選我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豐都發現了距今約10萬年的高家鎮遺址。該遺址文物分佈面積達1萬平方米,出土了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2500多件石製品,部分石製品還裸露在地層剖面,是我國南方罕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2001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工作者還在豐都新縣城邊的煙墩堡遺址,出土了以礫石為主要原料、代表了我國南方\"礫石工業傳統\"的砍砸器、大尖狀器等大型石器,又出土了許多具有北方\"石片工業傳統\"特點的石片和斷片,刮削器多由石片組成,說明三峽地區是我國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與通道。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遺存還有位於今忠縣的哨棚嘴遺址、中壩遺址(中壩遺址主體在忠縣洽井鎮洽井河的中壩島上,其反映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是通史式的古遺址,發掘文物十萬件以上,是重慶三峽地區範圍內發現遺蹟最多的遺址之一,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等。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擁有系統在大唐瘋狂的魔改植物 三國:關家逆子,龍佑荊襄 我在紅樓抽大獎 遊戲技能的秦末人生 重生大唐之鐵血西域 大秦:開局我被祖龍撿走 項羽:我兄弟陳旭天下無敵,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