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2章 看不見的東西,實際(不存在)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通往心理學的科學途徑

換個角度,如果你問重視“科學”形式的實驗心理學之父是誰?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威廉·馮特。

和弗洛伊德一樣,馮特是活躍於19-20世紀初的神經學家、生理學家。但他對“心理”的研究方法卻與深層心理學家大相徑庭。

馮特將“潛意識”“壓抑”這類由人們想象出來的概念徹底排除,建立起了一套重視測定視覺化、資料視覺化的學問,為實驗室心理學打下了基礎。

馮特和弗洛伊德更大的區別在於,馮特研究的不是治療師(Therapist)給患者做所謂的深層心理分析,而是在受實驗控制的條件下,讓患者能夠系統地分析自身思考的方法。當然,此時馮特等人測量的物件不是“不知是否存在”的“無”意識,而是本人能夠明確地表達的,能夠把說話時間和說話量換算成數字來進行測量的“實際存在”的“有”意識。

也就是說,馮特在建立實驗心理學體系的同時,還將“測量”“數學”這樣的科學概念帶到心理學領域,可以說,馮特是將心理學從哲學和宗教中分離出來的第一人。

我本人從很早開始,就為馮特等人所提倡的研究方法“科學範疇內的心理學”所傾倒。

我真正開始學習心理實驗是在進入研究生院之後。在那裡,不僅僅是我,所有的年輕研究員都在竭盡全力地尋找“科學”的方式來證明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

直到現代,這種“科學”的方式已經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小知識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國心理學家。1879

年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馮

特將心理學定義為一門研究直接體驗的學問,研究主題是對實驗中的自我

觀察進行意識分析。

為什麼我這麼迫切地想把心理學科學化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樣做會讓心理學變得十分有意義。

比如說,人在何種狀況下會有何種思考、行動,又會如何成長?群眾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採取怎樣的行動?男女之間有怎樣的差異?······想要知道這些,只躺在沙發上冥想是行不通的。如果自己不去實驗室,或是不去現場實地考察,不遵循“假設一實驗一解釋-考察”這樣嚴密謹慎的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是無法構造出清晰的人類構想圖的。

話雖如此,要想說明“心理”的機制可沒那麼簡單。就算運用科學的方法,也不意味著就能立刻說明真相。但是,恰好是這一點叫人興奮不已。

實驗者的期待常常會落空,大多數實驗沒有得到假設的結果,而是遠遠超過了實驗者在腦海內臆想出的實驗結果,這會讓實驗者躁動不已(之後我會再詳細說明,如果結果總是“符合預期”,那麼這樣的實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每次做實驗,實驗者都會因人心之複雜、行動之不可思議而啞口無言。他們深切地體會到人心充滿了謎團。也正因如此,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帶給研究者更大的動力,以改變角度進行新的實驗。即使實驗“失敗”也並不遺憾。

我還必須再說一點,那就是實驗心理學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幫助。

假設一個業務員一個月的銷售業績只有一萬元。如果這個業務員身邊有一個心理學家,那這個心理學家就會帶著“為什麼會這樣?你的業務能力有問題嗎?”這樣的疑問,不斷改變條件和假設,幫助業務員弄清楚真相。這樣一來,業務員銷售失敗的真正原因很快就會浮出水面。

比起耗費多年時間分析“被壓抑的自我”,實驗心理學會直截了當地給出有效的線索。

儘管如此,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太過單調、禁慾,使人缺乏遐想的空間。這也使實驗心理學未能像弗洛伊德的學說那樣風靡大眾。

然而,在時間的長河裡,實驗心理學一直默默地影響著眾多的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

以克雷佩林(德)、克拉克·赫爾(美)、查爾斯·斯皮爾曼(英)等人為代表,他們和日本的松本亦太郎、桑田芳藏、野上俊夫等心理學家,實際上都以馮特“弟子”的身份,將心理學視作科學,並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動物和人體進行實驗。

小知識

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1856-1926):德國精神醫學家。

他將精神病分為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兩類。他研究在持續作業中,根據時

間的變化所對應的作業量之增減的“作業曲線”,成為後來由內田勇三郎

完成的“內田-克雷佩林心理測驗”的基礎。

在科學的證據(evidence)受到重視的近五十年中,“只有可以看見的東西才是實際存在的”“科學家不該討論無法測量的東西”這樣的觀點,在心理學領域佔據了主流。尤其是在行動主義和認知主義領域的心理學家中間,這樣的觀點已經完全被讓可。

因些,我建議想要正式學習心理學的讀者,務必從科學的心理學開始學習。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特工穿越七零年代苟成傳說 高武:爹,您扛揍不? 本來準備退休養老但是撿崽 似夢將至 天道有約 鬥羅之帶領武魂殿 北方有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