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11章 引水工程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趙崢不慌不忙的拿出另一卷紙,鋪在石上,指著圖上的畫說道:“各位鄉親莫要奇怪,這是水車,在靠近岸邊的水中修一小段堤壩,可以令堤壩與河岸間的水流更加湍急,再次建一座水車,水流衝擊槳葉帶動水車轉動,在水車外端裝置竹筒,隨著水車的轉動,每個竹筒都能舀起一筒河水到水車頂端,流入引水竹筒。”

“這倒是好辦法,這水車倒是十分巧妙,在我們北方卻是少見。”一個黃臉的漢子讚歎道。

“這位大哥說得是,這種水車在南方多見,多以竹木做成,好用得緊,我們這裡山上竹子也多得是,我已繪下圖紙,僅需找來木匠按圖施工即可。”

“木匠那還不是現成的,我這兄弟就是我們那裡有名的木把式。”張大彪聽了笑著拍了下那剛剛搭話的黃臉漢子一把說道。

“那敢情好,這位大哥可以幫著參詳參詳這份圖紙,說著又拿出一卷圖紙,畫得是水車三視和節點大樣圖。

那漢子雙手恭恭敬敬地接過圖紙,嘴裡說著:“東家,可不敢當,小人杜松,自願為東家效勞。”開啟圖紙一看卻是從未見過的繪圖樣式,卻尺寸標註清晰,竟把一座水車樣式交待得明明白白一目瞭然,不覺心裡對這位新東家又佩服了一分。他看了看圖紙,不覺眉頭皺了起來,開口問道:“東家,小人愚鈍,這水車高三丈有餘,按東家解釋可將河水提高至三丈許高度,可是此次到河面卻有近十丈,這水不還是提不上來?”眾人聽他這一說,紛紛疑惑地看向趙崢。

趙崢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笑道:“是啊,我也想造個十餘丈高的超級水車,可是這材料和水流卻不允許,按我測算的水流流速,驅動這樣一座水車已經是極限了,這水車的作用也不是直接把水引上來,而是把水引到這坡底下。”說著趙崢將眾人的視線引回石上的圖紙,接著解釋道,“我們需在這坡下修一個水池,三丈的高度可滿足將水引入坡下的要求,我們只需沿途架起竹管即可。”

“可這水池的水又怎麼引上坡來?”杜松不解道。

“你這懶骨頭,我們在這架起轆轆提桶來打水不就是了,這比勞什子一擔擔挑已經省了很多功夫了。”張大彪聽到這裡已經喜不自勝,聽杜松的問題不以為然地插話道,杜松被他說得臉上一紅。

“呵呵呵,張大哥莫要著急,若是真需一桶桶打水那我們修渠還管什麼用,我自然是要這水自已流上來。”趙崢笑道。

“東家是要造翻車嗎?”杜松聽趙崢給自已解圍,心下感激,脫口問道,但想到這近十丈的落差,又不覺心裡沒底,他說的翻車就是龍骨水車,我國東漢時就有的農業機械,不過據他所知,翻車大車二丈四,小車僅一丈六,只適合近距離,提水高度在三至六尺左右,只是灌溉的輔助設施,一般就是從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他可從來沒見過那麼長的水車。

“哦?杜大哥知道翻車?”趙崢聽他這麼說,心中大喜,若是這木匠懂得造翻車,倒是省了自已不少功夫,畢竟這片地的灌溉少不了這種裝置。

“那自然省得,只是翻車要把水提到這麼高處,縱使是立式的怕也是難辦。”杜松心裡盤算著,不禁皺眉搖頭起來。

瞧他這為難的模樣,趙崢笑著寬慰道:“杜大哥莫要躊躇,將水提上來我並未打算利用翻車,我要造這東西,與翻車類似,卻可一人可抵十人、一車當五車,不過還需杜大哥費心打造。”

“哦?東家準備怎麼做?這又是什麼好東西?”杜松也是個老木匠了,一說到自已擅長的領域,自已卻一籌莫展,聽說這種類似翻車的東西又省力,又高效,不禁心裡被勾得癢癢地,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趙崢的辦法。

“眾位且看,”說著趙崢指著自已圖紙上畫著的一個圖樣,是此處坡地的剖面圖,圖上繪著三段筆直的管狀物,斜著沿地勢向上,每個圖上標尺約三丈許,逐次接力,達到坡頂,各銜接位置又畫一蓄水池,旁邊畫著各詳圖,是一根封閉的管子,裡面按著個螺旋狀的物件,頂端有手柄,連線螺旋輪,可以人力轉動。

眾人雖看清了圖樣,卻還是不明所以,紛紛看向趙崢,趙崢解說道:“要把粗毛竹打通,密封隼接起來成為外管,但關鍵是內部的這個螺旋輪,利用內部軸的旋轉帶動螺旋葉的反方向運轉,託水向上平移,達到升水目的,這螺旋輪的角度、尺寸需按圖樣來做,越是精準效果越好,咱們造三臺這種汲水器,再在坡上相應位置再挖兩個蓄水池,層層遞進,依次抬升,便可把水引上這十丈高坡了。”

“啊?”眾人發出驚呼,個個臉上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趙崢知眾人一時難以理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最近昨晚做的手工還是有必要的,想著從懷裡拿出一節青竹竿,從竹竿里拉出一段用薄熟鐵片做成的螺旋片,中間用一個細鐵棒穿著,趙崢手指攆動鐵棒,螺旋片跟著轉動起來,每個薄皮好像不停歇地向一個方向運動,無始無終,形成一種奇妙的視錯覺。

趙崢做的這個東西其實就是西方羅馬時代便有了的阿基米德螺旋泵,是早就有了的汲水灌溉裝置,明朝萬曆年間,徐光啟翻譯了義大利人熊三拔的《泰西水法》,將這種裝置引入中國,命名為“龍尾車”,註明的圓明園十二生肖水力鍾噴泉,便是用的龍尾車,往海晏堂內的蓄水池提水。

趙崢向眾人展示一番,重又將那螺片杆插回竹竿內,引得眾人來到一個水桶旁,將竹竿一頭插進水裡,眾人好奇地圍了上來看著趙崢動作。

趙崢一手抓住竹竿,就聽他招呼一聲“看好了”,另一手順著一個方向轉動做成曲柄形狀的鐵棒頂端,眨眼功夫,水便從竹竿的頂端湧了出來,隨著趙崢搖動手柄的加速,水量也越來越大,水桶裡的水面倒是慢慢下降,眾人方知趙崢所言非虛,對趙崢所說方法更不懷疑,不禁歡聲雷動起來!

眾人均知若是這引水工程完工,這片荒地終可變作良田,自已也能有田種,有糧吃,生活有了盼頭,人人都恨不得轉眼就能完工,人人都熱情高漲,就連婦女兒童也都被組織了起來。趙崢又叫人從村裡搬來準備好的糧食和鐵器工具,原本安置完這些遼民,村裡好心的富戶就給湊了三天的口糧,現在趙崢又花錢淘換了一批,省著點吃夠再吃上一個月了,趙崢也是下了血本了,但他清楚沒有投資絕不可能有什麼回報,皇帝還不差餓兵呢。雖說一早眾人也都吃過早飯,但為了節省糧食,所吃的不過是稀薄的小米粥,這點食物攝入對於接下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肯定是不夠的,在趙崢堅持下,由幾個上了年紀的婦人領了新到的糧食去煮小米飯。

趙崢則跟苟延年以及推選出來的幾人開著小會,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章程和具體施行辦法,光靠眾人在困窘情況下自發合作互幫互助肯定是難以長久的,既然趙崢已經決定創辦這公社,那就需要管理、組織、引導它的發展。宋朝的歷史他記得的不多,可在部隊卻是沒少學習管理、組織,現成的成功經驗就擺在眼前,雖說他也沒有推翻封建主義之類的需求和宏大理想,但團結組織管理基層農民,發展生產力卻是當下符合所有人切身利益和需要的。

在宋代,隨著農業、商業的發展,“結社”就成了一種風氣,五花八門,什麼都有,演雜劇的可結成“緋綠社”,蹴球的有“齊雲社”,唱曲的有“遏雲社”,喜歡相撲的“角抵社”,喜歡射弩的可結成“錦標社”,喜歡紋身花繡的有“錦體社”,使棒的有“英略社”,說書的有“雄辯社”,表演皮影戲的有“繪革社”,剃頭的師傅也可以組成“淨髮社”,變戲法的有“雲機社”,熱愛慈善的有“放生會”,寫詩的可以組織“詩社”,連妓女們也可以成立一個“翠錦社”,你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只要能拉到幾位同好,就可以成立一個“社”,並且官府不禁,這股風氣也隨著民間往來在遼國和西夏都傳播開來。

對於趙崢講的公社,苟延年他們很自然地就理解為了這樣的一個公共的,屬於大傢伙的“社”。然而趙崢告訴他們並不是,他說的公社,是一個無論男女,人人平等,互幫互助,旨在維護每個人權益、發展生產的社團組織。眾人雖還是聽不明白到底有何本質不同,但一半出於感恩,一半出於信服,趙崢怎麼說,也沒人提出異議,不過確實也沒聽說有過這麼個社團,事實上千百年間,中國雖說是農業社會,但直到清末,都未能孕育出一個這樣的社團組織,但這樣的需求卻是始終真實存在的,這也為那些居心叵測的道門教會提供了沃土,歷史上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一次次的農民起義正是無數農民或主動或被動地被裹挾組織起來的結果。

與其空談,不如在實踐中學習改進,引水工程自是第一個也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寓言故事大全 我的四師妹她穿越了 火影:理之律者 新生或消亡 歡樂玄幻本 實教:我為所欲為 被發現養了三千面首後:公主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