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我的土地我的家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一個作家的成長,首先應該是由自身的素質決定的。

但是這種素質往往不是天生的,而很重要的方面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人的素質的形成,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

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

我出生在安徽省霍邱縣南部的一個小鎮上,那是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周邊有濃郁的文化氛圍。

往遠處看,江淮流域,群星璀璨,歷史上有桐城派馳名中外,近現代有陳獨秀、胡適、王明、蔣光慈等文化名人。

近距離看,霍邱縣本來就是著名的文藻之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創辦的未名文學社,七名成員中就有四個人是霍邱人,他們是臺靜農、韋素園、李霽野和韋叢蕪,這些人在中國文壇上都是名噪一時的大家。

我上小學的時候,正好趕上“**”開始,我高中畢業,“**”結束,整整十年。

那時候雖然說教學亂得一塌糊塗,但是我卻因禍得福,讀了很多書,其中多數是安徽作家的作品,這些書被當地的造反派當作毒草收繳起來,存放在公社大院的一個小樓裡。

我的父親時任公社幹部,有一些方便,所以我能得逞偷書,偷回來和我姐姐搶著看,有時候為了爭奪一本書,我們姐弟倆打得不可開交,房前屋後打游擊戰運動戰。

那個時期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重要時期,我讀的書有陳登科的《風雷》、李曉明和韓安慶的《破曉記》,還有《安徽文學》雜誌和《活頁中華文選》,都是“**”前出版的。

記憶中,那時候的《安徽文學》雜誌好像是二十四開本的,特種紙封面,“安徽文學”這四個字非常漂亮,介於魏草之間,風格獨特,採用起凸工藝印刷,就像鋼印那樣壓出來。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不可思議。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條件還是很艱苦的,那時候溫飽問題尚不能很好地解決,唯獨把一個文學雜誌辦得這樣精美、這樣考究,說明在安徽人的心目中,文學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記得是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從《安徽文學》上讀過一個電影文學劇本,名叫《白色的薔薇》,作者是誰記不清了,敘述的是一個三角戀愛故事:三個同學,一個富人家出身的男同學長大後成了國軍少校,欺男霸女,強娶女同學為妻,後來被人民政府鎮壓;那位真正同女同學有愛情關係的男主角參加瞭解放軍,解放後當了縣長,以寬厚的胸懷,收養那位國軍少校和女同學的女兒,並繼續追求那位女同學。

女同學無顏面對,懸樑自盡了。

這部作品雖然有著明顯的“階級鬥爭”概念痕跡,但是寫得悽婉動人,很有人性的深度,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如果說少年時期的偶然閱讀激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那麼,真正產生創作激情和創作念頭,還是在青年時代。

十八歲以前,我的故鄉有兩個,一個是霍邱縣的姚李鎮,一個是洪集鎮,兩地相距十一公里。

我出生在姚李,十三歲以前主要生活在洪集,我父親的工作在這兩個小鎮上來回撥動,我們家就像一條小船,跟著我的父親來回顛簸。

我在洪集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個語文老師叫王啟昌,讀書很多,語文功底很好,課講得才華橫溢,就是他最早預測了我的文學前程。

有一次我寫了一篇作文《在田間》,敘述一個基層幹部早出晚歸拾糞積肥的事蹟,王老師給的批語是,這篇文字不一定是好作文,但它是一篇好作品,作為範文在課堂上朗讀。

王老師對我的作文,要求特別苛刻,同時也給了我很多額外的指導。

後來在姚李讀高中,語文老師叫汪泛舟,此人漢語功底非常深厚。

那時候不重視課堂成績,學生愛聽不聽,但是汪老師仍然十分認真,講古文抑揚頓挫,字斟句酌,津津有味。

汪老師在恢復高考之後,以四十多歲的年齡還考上了研究生,現在在敦煌研究所當研究員,著述頗豐,出版《敦煌石窟僧詩校釋》《敦煌儒家蒙書與意義略論》等等。

從他那裡,我得到的更多的是對於文學的熱愛和執著精神。

除了在學校直接受益,家鄉的社會文化氛圍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我在姚李讀書的時候,姚李文化站站長綽號叫周老飄,大高個,這個人給我的印象,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抓農村文化,有很多青年都彙集在他的身邊,跟他學拉胡琴,學演出,學寫劇本。

我親眼看過他給女演員導演動作,人高馬大的一條漢子,還會翹蘭花指。

那時候縣裡搞文藝調演,我們姚李鎮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很少第三。

姚李鎮的文藝演出隊還經常代表縣隊到地區參加調演競賽。

那時候我還在上學,下自習回來,經常見到文化站燈火通明,歌聲琴聲鑼鼓聲,聲聲入耳。

在那種環境裡,我不可能不受影響,經常蠢蠢欲動。

反正那時候上學不用交作業,不用考試,有的是時間,我也學著寫詩,寫散文,好像也照葫蘆畫瓢寫過劇本。

在周老飄調走之後,姚李文化站又來了一位站長,叫汪禮堂,跟周站長一樣,一干也是十幾年,也是隻做一件事情,抓農村文化。

當然,時代不同了,要求也不一樣,汪站長的文化工作內容更豐富了,他把一個鄉鎮的廣播站擴大成了一個縣的第二電視臺,以一個鄉鎮的力量辦起了文學刊物《漫流河》,還成立了一個漫流河文學社,繼續培養文學人才,這些人都是業餘的,有的執教,有的行醫,有的從政,還有的務農經商,有年輕人,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但是文學熱情普遍很高,每次我回故鄉,都要參加姚李文化站的活動,聽他們談觀點議生活講故事,繼續感受著青年時代瀰漫在故鄉上空的那種文化的火熱,受益匪淺。

姚李文化站在幾年前被國家***評為全國鄉鎮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塊土地的文化含量絕非妄言。

老話說,樹高千丈不忘根。

我這棵樹離千丈還差得很遠,一米七八的個子,充其量也就五尺半,一杆老式步槍的高度,那我就更離不開我的根了。

我雖然自二十歲之後就離開了家鄉,但是家鄉給我的營養從來就沒有中斷。

有這樣的家鄉作為我強大的後方,作為我取之不盡的動力源泉,作為我創作的生活基地。

有這樣的家鄉,我別無選擇。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爆兵拉滿,我一人就可敵一國 大唐開局成為李世民 十字軍,以上帝之名好好活下去 劍凌天地 末日之仙行 重掌權柄:從傀儡到中興之主 重生為太監,先從後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