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47章 得失之兆〔3〕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從前,吳國是為州來而戰,而今州來已收入囊中。今年,吳又輕鬆滅了巢、鍾離。這一路,可說是順風順水,所向披靡。我料定,他們一定會乘勝追擊,對我國發動更頻繁更大規模的戰役。”沈尹戌看了看窗外,陰雲密佈,似乎馬上就會燜出雨來。

“難怪父親總是愁思滿腹,原來是為更大的戰役更激烈的衝突憂心。”沈諸梁似乎有些理解父親的抑鬱憤懣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沈尹戌語重心長道:“這就是我反對築城的原因。當務之急是著手全面整治,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吳國的國運正處上升期,他們的君王有野心有謀略,有氣勢有毅力,一戰下兩城就是未來大規模戰役的預演。”

“鼠目寸光者比比皆是,目光長遠者鳳毛麟角。”噼噼啪啪的雨柱,把樹樁打得聲聲作響,沈諸梁感嘆道:“所謂曲高和寡,難怪父親總覺得孤掌難鳴。”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你看帝王將相、王公世卿,有幾人一帆風順?所以啊——”沈尹戌釋然一笑,“你爹我已經慢慢想明白,話我會繼續說,直言還需進,但得大王採納一言。若是不理不睬,我已盡了為臣職責,不枉佔據職份,也無怨無悔了。”

“不怕,爹還有我這個仰望教誨,虔心求學的徒兒。”沈諸梁展顏一笑,“待我將來再去說,總會有願意聽的。”

“好好好。”沈尹戌大笑。

“還是回到我國與吳國的爭端上來吧。”

“好,言歸正傳。”沈尹戌收斂笑容,一本正經道:“追溯從前,總結當下,意在展望前路,提前防備。可是,人的眼界見識畢竟有限,有得片斷者,有得全貌者,所見不同,所得亦不同。”

“何所見,何所得?”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何解?”

“若要守住國家,最上等的智慧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隨著事情的發展瞭解它。如果這三樣一樣都做不到,國家便會陷入危險,個人也會身處窘境。”

“洞察開端?是不是在事件未發生時,已經提前預知,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說完,沈諸梁看向父親。

“正是。”沈尹戌點頭表示讚許。“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智者能見微知著,觀葉知秋。”

“至於預見到結局——”沈諸梁歪著頭努力思索,“目睹事情發展,事先預想到最壞的可能,提前防範,防止事態擴大?”

“正解。”沈尹戌補充道:“好比卑梁的衝突,兩地民眾你來我往,矛盾不斷升級。身為縣邑,就該馬上出手,將事態控制住,而不是任其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至於說追隨事情的發展——”沈諸梁低頭想了想,說道:“若是事情已經發展到崩潰的邊緣,懸崖勒馬,將損害減至最輕。”

“好比處置太子建。無論如何,她的母親沒有錯。既然沒有名分給她,兒子又已逃離,就該將她妥善安置,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心懷怨恨。畢竟,有過婦人因恨助敵攻城的先例。”沈尹戌說道。

沈尹戌口中的先例,說的是之前提及的莒國那名丈夫被冤殺後結繩為生的寡婦。齊國攻打莒國時,是她丟擲繩索助齊軍爬上城牆,攻取了紀鄣城。

女子雖弱,尤其是奉行男尊女卑倫理觀念的時代,地位更是低下。即便如此,她們被壓迫後爆發的戰鬥力仍不容小覷。

不同於男子訴諸武力解決困境,她們往往更隱忍,手段更靈活。不必刀不用劍,只要開門迎敵,就能對本國造成極大的破壞,達到報復的目的。

“這麼一看,至今為止,我國是三樣都沒做到呢。”思及此,沈諸梁也忍不住擔憂起來。

“由此可見,你爹並非杞人憂天。”沈尹戌自我解嘲道:“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被斥為異類。現在看來,多了你這個幫手,爹不是孤軍作戰了。”

“上陣父子兵,好說,好說。”沈諸梁笑著說道。

“《孝經》有云:‘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沈尹戌含笑看著兒子,“吃透這段話的精髓,才算本事。”

“高卻不傾危,就能長期保住尊貴;滿卻不外溢,就能長期保住富足。富貴不離身,方能保住國家,使人民和諧共處。”說著,沈諸梁頓了頓,問道:“可是,孩兒還是一事不明,為何要富貴不離身,才能保社稷人民?”

“天子王侯,富有國家,地位尊貴,才能調動人力財用。惟有如此,其身方可週全,社稷才能穩固。”沈尹戌解釋道。

“這麼一對照,似乎我國也不具備。”沈諸梁皺著眉頭。

“盛氣凌人,志得意滿,自以為是,每一樣都是興國大忌。”沈尹戌說道:“然而,得失存亡之道,並非高山與深溪,白堊與黑漆,一目瞭然,清晰可見。看似可知,其實不知;看似可見,其實不見。”

“那要如何才能分辨?”

“治亂存亡的徵兆,和早春枝頭剛冒出的嫩芽一般,不細看,根本難以察覺。所以,要察知細節,必須觀察入微,以小見大。”

“如何以小見大?”沈諸梁問。

“魯國國君頒佈了一條法令——只要發現魯國人在別的諸侯國當奴僕,若能贖回,把人帶回魯國,贖金可從國庫中支取。不僅如此,助魯人歸國者還能得到額外的賞賜。”

“魯國有位經營有道的商賈名叫端木賜(子貢),聽說這則訊息後,發動家丁小廝去往各諸侯國,贖回大量魯國人。歸國後,他卻拒絕支取贖金,賞賜也是一概不收。”陳述完故事,沈尹戌看向兒子,問道:“依你看,他的做法是否可取?”

“嗯——”沈諸梁想了想,說道:“法令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帶回在他國為奴的魯國人,既然此人把許多人帶回,就是做了好事。至於是否領取賞賜,或許他腰纏萬貫,不在乎這些錢財,也是他的選擇。再說了,因為他放棄,國庫節省了這筆開支,就有更多人有機會被贖回。”

“乍聽似乎頗有道理。”沈尹戌笑著點點頭,忽然話鋒一轉,“可是此人的師傅卻認為他做錯了。”

“哦?錯在何處?”沈諸梁不解。

“端木賜在魯國是出了名的樂善好施,他不領取賞賜一事,一定很快傳遍魯國。人們會為此褒揚他,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如此一來——”沈尹戌故意不說完,看向兒子。

“將來再有人贖回奴隸,就不敢去領取賞金,生怕被人嘲笑貪婪鄙吝。”沈諸梁說道。

“正是。”沈尹戌繼續道:“端木賜可以不在乎賞金,可是升斗小民,平頭百姓卻不能不在乎。他們收入微薄,勉強衣能蔽體,食能飽腹。如果贖回奴隸得到一筆賞金,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贖回僕役。”

“所以——”沈諸梁順著父親的話頭接著說道:“如果形成不領賞金的風氣,平民百姓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了。不僅不會主動去挖掘這樣的事情,甚至看到都不予理睬。”

“說對了。”沈尹戌點點頭,說道:“領取賞金是符合律法規定的,拿這筆錢並不損害德行,這是付出辛苦的人應得的。端木賜不領取這筆錢,表面上看是好事,實則破壞規則,起到了不好的示範。”

“在評斷一件事情之前,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全面詳盡的觀察,尤其是一些看似無關的細枝末節。察知秋毫,大事就能無過失了。”沈尹戌總結道。

“如此說來,這位端木賜的老師應該是位明察秋毫,見微知著的智者。”沈諸梁感嘆道。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擁有系統在大唐瘋狂的魔改植物 三國:關家逆子,龍佑荊襄 我在紅樓抽大獎 遊戲技能的秦末人生 重生大唐之鐵血西域 大秦:開局我被祖龍撿走 項羽:我兄弟陳旭天下無敵,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