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三十四回 無住生心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應無所住生其心 廓徹圓明處處真

直下頂門開正眼 大千沙界現全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上殊勝的關鍵要點,是世尊成佛證道時所說的至關重要的成佛之道。

“應無所住”自然就要遠離妄想、執著,“而生其心”便顯明瞭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的自心。

唐朝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因為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覺迷。一個人如能正契其心,則可立地成佛,此即心心相印是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正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學佛人必須從修心入手,修心方能入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大乘佛法修學的關鍵要先“解悟”才能避免心外求法。

當今之時,信佛的人雖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心外求法,雖然整日誦經唸佛,但卻將好端端的殊勝圓融的了義經典、無為法變成了世間的有為法,用凡夫心看世間書來對待佛法經典,結果無漏法變成有漏法。修不出去還找不到毛病所在,怨法不好。孰不知是你的容器有毛病了,裝毒藥的器皿用來裝甘露,喝下去焉有不死人的道理。這就是古人講的“行而不解,增長無明”,必須要解行相資,才能成就佛慧。

“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無住方能生心,生心必然無住。無住是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無煩惱;生心就要生唸佛求生淨土、度一切眾生成佛、了脫生死輪迴的心。

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有體必有相,有相必有用,有用一定會有體相,體用一如。“應無所住”既不著有,亦不落空。六祖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由此可見,當時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但還未明生心起用之妙。後五祖忍和尚為其誦《金剛經》時,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才大悟,入體用不二之理。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就是覺。

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住在境界上,就是相。會認為是真有,而不知一切皆是無常。

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如將此看破則為實相境界。所謂實相即是無相。一無所得:。既然什麼也得不到,還有什麼我執、妄想、分別、煩惱、生死、無明可住?但學佛人切記偏執一方,若執著無住必落於空,著空相是個大危險,應知道真空不空的道理!

正如古人所言:不怕破戒,就怕破見。破戒可改,若見解差了,方向錯了,你愈精進離正道愈遠,諸佛不能度。

空寂靈知,起用自見。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境之相,你不能認為它沒有,雖然有,但有相即是無常,不可得,如夢幻泡影,生不能帶來,死又帶不走。最終得到什麼呢?

純印老人言:“貧富沒有差別”就是指有相即是無相。眾生本具的妙明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若生此心,即應有佛菩薩對眾生悲願無盡的菩薩心腸,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這樣的心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真心、清淨心,也就是佛心。

《金剛經》上說,佛菩薩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就是說,因為無我,所以才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我們眾生是什麼心?是貪心、我執心、貢高我慢心、嫉妒心、差別心、無盡的煩惱心。這些心都是有所住的心,所見、所聞、所想、所思都認為是實有的、可得的。實際這心是虛妄、夢幻之心,是業障情感知見所現的假心,決非我們的本性真心。

為什麼會現這個假心呢?主要是無始劫來貪嗔痴慢疑的習性,遮障了妙明真心,使本心不能顯現,猶如虛空本是淨的,但烏雲太重而顯不出來。

為什麼真心難現?最主要的障礙也是最難突破的障礙,就是眾生處處著相。八識接觸的誤認為是真的。相無量之多,而著相的心必然也跟著無量之多。不是一心,不能清淨。心不清淨,怎麼能悟出實相真如本性之妙明真心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唸佛要念到一心不亂,都是指清淨心。《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我們指出修心的途徑,其實就是無住生心!

那麼我們生活在這大千世界,都看破都放下了還怎麼生活?兒女夫妻父母不管怎麼行?

一定要知道:不著相決不是斷相!應“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應將為我為親人的小心小願拓展成為眾生的大心大願,是為眾生而生心。你的生活一切自如,貧富一如,你若真有此心,將一切交由佛菩薩、由護法去安排,那麼你的生活決不會低於你現在的狀況。

這是個真實的例子,牛大伯的小兒子小剛十九歲的時候,搭乘夏利計程車由三十里外往家走,剛走出六七里地就與一輛奧迪車相撞,夏利計程車被撞成廢鐵,目睹現場的人無不認為這樣慘烈的車禍不會有幸存者。但小剛卻不知什麼原因呆呆地站在夏利殘車的後面,象是嚇傻了一樣。除了兩顆門牙掉了再無任何傷口,就連嘴唇也沒有流血。120救護車上的外科大夫檢查後說:這麼大的事故,斷胳膊斷腿都算輕傷,這個孩子牙掉了,嘴唇居然沒有傷,真是奇蹟。

過後小剛說:上車就睡覺了,等醒來時就已經站在車外了,發生了什麼根本就不知道,而且是站在車外以後才醒的。

衣服沒有任何破損,面板也沒有任何擦傷,單靠人力怎麼可以辦到?這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事,講出來就是執著。微妙難解,唯以心求。等你念佛唸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即明此理!

兩顆門牙換一條命,這種類似的事你也許聽說過,但你認真想過這中間的因緣麼?

佛菩薩要我們領悟實相無相,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離念即是真心”。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這就是起用之妙。如果不明理的人一看這兩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像矛盾,其實就是兩個字“如是”。暫時不明白不要緊,只要如法修心終會明白。

老也不明白怎麼辦?唸佛!唸佛!一心念佛!等見到佛時什麼都明白了。

有一點尚需說明,我們既然知道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是佛菩薩的境界,但切切不要以執著心去體會、去尋找、去求取這個實相和境界,欲求取的心就不是實相菩提,也就不是無住了。那就不是清淨心,而是有執著妄想的分別心、汙染心。

實相即無相,怎麼能求得呢?唯有放下便是,動念皆非。一起尋覓心,便成妄想。實相人人本具,因我等與佛無二無別,只要能內觀寂照,一念不生,如如不動,視萬物萬法同體一如,即是實相無住真心。若有一念微動,即是心有所住,有住就不是實相,就不能生妙明真心。古德講:一念不生本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一念不生,般若生。

我們學佛人所以成就不大,不能精進,心總是淨不下來,主要是有所住,有所求。對財色名食睡、榮華富貴、地位享受這些無常的東西看不開、放不下,用這些束縛自己,所以不能見本性。

修淨土主要是修淨心,用什麼方法?唸佛!

要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搞清楚了,明瞭其含義和無住是體,生心是用,必須要先立體然後才能起用。也就是說,只有無住才能生心,要生心必須無住。體如何立呢?將有求的心放下就行了。因為一切放下了,妄心自然熄滅,妄心一滅真心必現。這個道理好說,做起來太難。是因為無始劫的貪嗔痴習性業識太深,不易放下,正因為放不下,求放下的心就更迫切,也就形成了以妄心降服妄心,妄上加妄,去一增二的結果。

只要去掉尋求無住的心,一切統統無住,包括佛法,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順其自然而修,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就是依體起用,千萬不要騎牛找牛。

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於覺和迷、慈悲與不慈悲。覺了就見相離相,一切不住,迷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把六根接觸到的六塵境界都認為是實有的,這就是迷,就是眾生。

迷者不慈悲、不平等、不清淨,貪嗔痴慢疑的煩惱眾生。覺與迷是體上分;慈悲與不慈悲是用上分。只要體用不二就是一心。唸佛一心不亂肯定往生極樂世界!一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二心就不是真心。正如六祖所講:一念平直,眾生是佛。

當你的心一切不住時,空寂靈知的真心就能橫遍虛空,量周沙界。所謂心包太虛,這是心的體,生其心是用,若生善心得善報,生噁心得惡報,念念思量,念念變化。思邪化地獄,思善化天堂,思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學佛人要在起心動念的因上做起。

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隨緣度一切眾生,而不著能度所度之相,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是心的體,隨緣是心的用。不變即是無所住,隨緣就是生其心。學佛的根本就是修心,修清淨心。

順便說說什麼是大小乘?修唸佛成佛的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的大乘法門。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修的起來。我理解“乘”就是“行”,心量大的唸佛人起大行,心量小的唸佛人就是小行。萬法唯心造。大心,心地無非則體大,利他無我則用大,體用善行而不著外相。大小乘絕不是在經論上分。心大法門就大,心小法門就小,拓寬大心得大利益,小心得小利益。

只要老實唸佛,心無旁雜,般若必得。如何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雲轉晴 你先渣我的,被我渣你又哭什麼 快穿之用法律保護自己 穿越鬥羅,彌補某些劇情 快穿之桃花灼灼 鬥羅:藍銀草?草! 燈塔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