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一位六零後平民回憶錄(十七)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16

這不由得使現在的我想起《周易》裡的說法,是多麼深刻的警示。

《周易》一書是西周後期產生的一部為“君子”們(即周天子分封有國、有家的統治者)提供“修省、治國”的政治道理書。

原創《周易》裡第一篇文章是:

“()鍵,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鍵鍵,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

(譯文)“一、(君子)應時刻都保持著警惕,即開始通達,有利,前途光明。

潛伏時期的龍,還不到升騰的時機,不可隨意妄動。龍嶄露了頭角,有利造就偉大人物。君子在一天中的時刻都保持著謹慎和不懈的態度,而到晚上警惕自省,這樣去做,不斷地磨練自己,就沒有害咎。龍能升騰起來,又能潛回淵裡,沒有害咎。龍升騰到天空上,有利於造就偉大的人物。龍飛昇到過高之處,將有悔恨。出現了群龍,都不爭當首領,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周易·鍵》(後改為《乾》)篇是為君子講述的為政之道,即修省與治國之道,不過寫作的手法採取的是一種比喻象徵的手法,用龍來寓意君子為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其中心思想是“以龍為道,屈伸有度”。

儒學的源頭在《周易》,《《周易·鍵》篇的內容,已體現了儒家圓潤處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顧後,又別鋒芒畢露。如後儒學上倡導的“中庸”思想。

《周易·鍵》文是以龍為喻,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是人們崇拜的神物。人們又認為龍的變化多端,神通廣大。這裡正是以龍來做比喻,讓君子學龍的那般變化本領。即能屈能伸。後來俗語裡常說“能大能小一條龍,只大不小一條蟲。”這不正是《周易·鍵》文裡“或躍,在淵,無咎”的詮釋麼?

從“潛龍勿用”到“群龍無首吉”,這是《鍵》文的內容。其主要是用龍來喻事理。《鍵》篇內容若按段落來分,那麼“潛龍勿用”就是本篇內容裡的第一自然段。“潛龍勿用”是寓意君子在功德不到,就不要輕舉妄動。這是在講政治上的謀略,是為君子講政治謀略。即為有國有家者講述統治術。

特別是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君子終日鍵鍵,夕惕若,厲,無咎。”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點。其意是:君子在一天中的時刻都保持著警惕和謹慎的態度。這裡的“鍵鍵”可以理解為一種警覺、不懈的狀態。這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還要時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這樣做就沒有害咎”。也就是說君子在政治仕途上就不會出現危險,這正是王權分封制下里的儒學思想,因為王權者的天下,為官者是充滿著危險的,後封建社會里更是如此。西周是官僚制社會走向成熟的時代,《周易》作者看到了家天下里的政治風險。《詩》裡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政治經驗麼?被認為是西周末期產生的詩歌,即“詩序”裡所認為大夫刺幽王的兩首詩,有這些詩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師之濱,莫非王臣。”(《北山》)

《周易》一書是西周後期產生的,《周易》作者對王制天下里的政治風險是洞察的,才有首篇裡就充滿著政治憂患,告誡君子時刻修身自省,才沒有危害。

“或躍在淵,無咎。”本段還是比喻。若直譯就是“龍飛躍起來,還是潛回淵裡,沒有害咎。”這寓意的道理是,君子在自己的職位上,能伸能屈,能進能退,則沒有害咎。即不會出現災禍。

而本篇裡的“亢龍有悔”,是指“龍飛昇的過高,就有了悔恨。”本段還是比喻,這是寓意著的道理很明顯。“亢龍有悔”,飛昇過高的龍,為何有悔恨呢?俗語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露頭的椽子先朽。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學,《鍵》文的內容是講“君子”之道,即為有國有家者講為政之道,或叫統治之道。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這種發展變化過程上的比喻,其結果是“有悔”。即免於“有悔”,作者的政治嚮往是“見群龍無首吉”。這可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從個人角度理解,即在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得意忘形,就避免了“亢龍有悔”。而另一方面應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那麼,就是象徵國家(諸侯國)間應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現群龍”(隱喻眾諸侯國),“而沒有首領(隱喻著都不爭當霸主)才吉祥太平”,來表述其政治觀。

《鍵》是一篇政治文章,是圍繞著“君子”如何之為,而闡述的政治道理。這種為政之道為後世儒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能“韋編三絕”,正是孔子看懂了《周易》,才會把《周易》一書行隨不離,朝夕相處的去研讀。因為《周易》一書的義理,彰顯著人生智慧與憂患意識。當然孔子看到的是《周易》裡的君子為政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什麼卜筮之說。把《周易》當成卜筮書,是巫史的偷樑換柱,更是後來王權專制制度裡的神秘主義者的借題邪說。

總之,《周易·鍵》哲理意義深刻,是王權專制制度下為官之道的警示之語。劉要是能看懂這篇文章,也不會在*革中落個死無葬身之地。

而《周易》第十篇的文章更是為官者的警示之作,其中心思想是:“伴王為政,如履薄冰”。

我們且看《周易·履》原文與譯文:

(原文)

“()履虎尾,不咥人,亨。

素履,往無咎。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大君。履虎尾,愬愬,終吉。夬履,貞厲。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譯文)

“十、踩著了老虎尾巴,可老虎並沒有咬人,是亨通的結果。

以樸素坦蕩的胸懷,進入仕途,沒有災禍。若仕途道路平坦無險,就連不願入仕的隱士也會參與社會活動,豈不是光明的未來。然而自身有問題,如眼睛有疾,還要勉強看視;瘸了腿還要勉強地去走路,踩著了老虎尾巴,被老虎咬了,豈不兇險。因為這些人是靠武力取得的君位,才是兇險的根源。踩著了老虎尾巴,但能恐懼警惕,最終是吉利的,不會受到傷害。排除仕途上的障礙,還會有不少的困難。若行為審慎,遇事周密,而反覆地考慮周詳,政途就會大吉大利。”

《履》裡的“履”本義是踐,踏,踩。引申為實行,做事。本篇的題目“履虎尾不咥人,亨”裡的“咥”(dié),是指咬。這一句話是說:“踩著老虎地尾巴,老虎卻沒有咬人,是亨通的事情。”這是比喻。而生活中若真的踩著老虎尾巴,能不被老虎咬麼?這是用老虎來比喻君王。“履虎尾”是比喻在君王身旁做事的君子們。後來不是有一句成語“伴君如伴虎”嗎?這裡用“履虎尾”來寓意行事謹慎小心,即使冒犯了君威,而處危不被傷害。這是講給君子聽的,這屬於政治上的謀略。

本篇裡的“履虎尾,愬愬,終吉”也是警示句,那麼如何避免“履虎尾不咥人”的事情發生呢?這是作者指出做事的行為原則。

“愬愬”:指驚恐樣子。如《詩》裡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履虎尾”上,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那般謹慎,小心。最終是平安無事的。即踩著老虎尾巴,而不被老虎傷害。這是比喻,是說,跟在國君的後面,若能小心謹慎行事,最終是吉利的。這就是指明瞭行事方法。只有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與毛病,才會履虎尾,被虎咬。這是為君子講述的為政之道。在《周易》時代,無論是西周的周王,或是諸侯國君,及卿大夫。也無論是“武人為大君”的西周分封以外的新興諸侯,都是家長制的統治體制模式。在家長制下做事的“君子”,不就是與老虎為伴嗎?但這些“君子”是能轉化的,如《乾》篇裡講的那些從“潛龍”到“飛龍”。“君子”既是國君的卿,或某一天就變成國君。這裡依然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謀略上的道理。

《周易·履》文為君子講述的是為官之道,即論述了仕途上的險惡性。讓君子為官時刻小心謹慎,如履薄冰那般,才不會招致災禍發生。

《履》文是為君子講述為官之道和官道做事環境,對這兩個方面所進行的論述。對為官者比喻時常跟在吃人的老虎身後,說明為官之道所存在的險惡性。教育君子在為官上如同伴隨在吃人的老虎身旁,如何才不被老虎傷害,就要注意自身的問題,時刻反省自身,做事要謹慎周密,如履薄冰那般。再一方面,要給予為官者寬鬆平坦的平臺,並排除官道上的阻礙,為入仕為官者提供一種寬鬆無險的做事環境。

《周易·履》篇無疑是為“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把“大君”(國君,諸侯)比作老虎,為政是跟在老虎身後。其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鮮明而精闢,又發人深醒。《周易》裡文章,更具有現實意義。

而曾國藩讀懂了古代裡的“社會學”,曾國藩雖身居高位,卻能夠自我保全,既沒有受到貶謫,也沒有性命之憂,其原因就在於他的謹慎。曾國藩曾對其弟說過:“吾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亦高,樓高易倒,樹高易折。吾與弟時時有可危之機。”

曾國藩在他日記裡經常寫道:官位越高,權勢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禍。因此,曾國藩總是生活在無窮無盡的憂患之中。

曾國藩還言:“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藏身匿跡,不可稍露頭角於外,至要至要。”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後,曾同樣面臨這樣的境況,為保全自身,曾國藩自剪羽翼,使清廷不再害怕他篡權,最終曾“命”和“名”都保住了。

而在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裡,劉的冤死,自已有沒有一定的責任呢?若劉能讀懂《周易》,銘記《周易》裡的警示之語,也不會落的如此下場。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大明:來自現代的皇室宗親 稱霸原來這麼簡單 朕只想做個昏君 重生漢末我該怎麼辦? 大漢之開國皇帝 新鮮的坑 盤點多才多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