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該變通時需變通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曾國藩語錄】召募兵勇,遴選騎將,種種為難,來函均已洞悉。

多將軍馬隊最強,聞其在秦辦回,因我馬不敵賊馬,全數改用步兵。

英雄舉事,變化無方。

閣下智略過人,望思所以變化之法,一軍得訣,則各軍皆可仿效矣。

【曾國藩軼事】曾國藩力戒模仿他人路子治軍,時常求變於以理學,獨創一體,變化兵制。

咸豐二年(1852)6月,曾國藩被派充江西鄉試正考官。

7月25日行至安徽太和縣境,接母親病故訃聞,立即改服奔喪回籍。

8月抵家。

這時太平軍正圍攻長沙。

10月,太平軍因長沙無法攻克,解圍北上,連克嶽州、漢陽,遂成燎原之勢。

11月,清廷下諭湖南巡撫,著傳旨曾國藩,“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事務”。

12月,曾國藩奉旨到長沙創練湘軍。

曾國藩練兵,從咸豐二年(1852)12月起,至咸豐四年(1854)正月止,歷時一年餘。

他的湘軍,特別與眾不同。

首先,湘軍是書生和農夫的結合體。

它的將,大多是書生。

書生能帶兵打仗,不由人不懷疑。

但書生長期受孔孟思想薰陶,存廉恥,重氣節,能誓死衛道,這是曾國藩選書生為將的著眼點。

他選將的條件是:一是才能治民,二是不怕死,三是不計較個人名利,四是能耐受辛苦。

而這四點又歸結於要有忠義血性,否則,“終不可恃”。

湘軍的兵卒都是農夫,其募兵制度規定,必須是樸實而有土氣的農夫,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衙門氣的人,概不收用。

農夫吃苦耐勞,湘軍挖長壕、扎硬寨,不準穿有色衣服,只准著草鞋,種種規定,農夫都容易辦到。

同時,農夫樸實,沒有受過革命精神感召的農夫,容易接受封建思想的灌輸,這是曾國藩招農夫入伍的著眼點。

就是這些不知戰事的書生,帶領粗經訓練的農夫,戰勝了強大的太平天國。

這在當時和後來都被人們看成是一個奇蹟。

其次,湘軍特別重視精神訓練。

曾國藩自稱“訓練之上,非戰陣之才”。

而他的訓練,主要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思想教育和軍紀教育。

稱之為“訓家規”。

宣稱“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

每逢三、八操演日,他必親自下校場,“反覆開說至千百語”,“每次與諸弁兵講說至一時數刻之久,雖不敢雲說法點頑石之頭,亦誠欲以苦口滴杜鵑之血”,用以激勵士兵“天良”。

湘軍兵營幾乎成了一個大學校,以“四書”《孝經》為課本,“常教士卒作字讀書,書聲琅琅,如家塾然。

又時以義理反覆訓喻,若慈父之訓其愛子,聽者潸然淚下”。

有這樣的思想教育做鋪墊,就容易形成一種“死長尊上”、“明等辨威”的風氣,所以,人們認為湘軍是一支儒教色彩很濃的軍隊,是一支有思想、有主張的軍隊。

這樣的軍隊,再加上升官發財的激勵,自然就勝多敗少,一往無前了。

曾國藩為什麼能戰勝太平天國,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論兵員,太平軍始終比湘軍數量多,天京之圍,僅李秀成、李世賢的援軍就達十多萬人(號稱60萬),而天京城下的湘軍水陸僅三萬餘人。

以後圍城湘軍陸續增至5萬,而太平軍城破被殺的就達十萬餘眾。

論裝備,李秀成有洋槍二萬餘杆,其“開花棚炮,橫飛入營”,令人心驚膽戰,以致曾國藩在戰後多次感嘆,“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論戰爭的指揮者,太平軍前期的楊秀清、石達開,後期的陳玉成、李秀成,均不是等閒之輩。

那麼湘軍制勝的原因在哪裡?從戰爭的動員來看,曾國藩以保衛名教作號召,動員士大夫階層和“鄉野老實之人”參軍作戰。

湘軍的書生將領都篤信程朱理學,有頑固的封建主義世界觀,而出身農民計程車兵與封建禮教並不矛盾,於是,他們在“誓死衛道”的口號下很容易結成一體。

洪秀全用來動員群眾的,是從西方傳教士那裡道聽途說來的天主教義,在中國本來就沒有根基,特別是後來發生天父的代言人楊秀清竟然被殺的事件,人們的宗教熱情頓然冷淡下去,諸王離心離德,群眾像一盤散沙,這仗就打不下去了。

從戰爭的指揮來看,曾國藩本來是文人,並不懂打仗,王運闓的《湘軍志》也說他“以懼教士,以懼行軍,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湘軍的幾次大敗仗,如靖港之敗、九江湖口之敗、祁門之圍,都是曾國藩直接指揮的。

然而,關於戰爭,曾國藩有幾點則非常卓越:一、他不是戰陣之才,卻是治兵之才;二、他不是成功的前線指揮官,卻是英明的戰略家;三、他制定的基本戰術方針有效。

【智慧解讀】人生之路,不是一條,而是多條。

同樣,為求生存,也應該有多方面選擇的可能,防止把自己引入偏端。

當然,具體能否如此,與一個人的性格有關係。

曾國藩帶兵打仗,苦讀古書,似乎不善求多變之路,實則不然,他能從大局看問題,靈活地對待眼前事,不是死板教條地固守一法,自然顯得變化多端。

作為一個馳騁疆場、又深習古籍的人,能有如此之頭腦,實屬不易。

“英雄舉事,變化無方”,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曾國藩評價古往今來英雄豪傑的點睛之筆。

倘若說明變、求變、應變體現了他們的見識、勇氣和能力,用變才是他們智慧謀略的充分展現。

與其他人不同,他們不僅有遠見卓識,有應付危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在歷史的競技場上千變萬化,最終取得勝利。

他們善於把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因此有預見能力,有自我完善能力,有應對變化的能力,而且還有利用變化規律的能力。

應變要求在事物發生變化的形勢下,及時有效地作出正確反應。

應變有一定的被動性,這一點與主動求變有顯著區別。

應變的特點是迅速、及時、有效。

尤其對付突發變化,如果反應遲鈍,措施不當,就可能招致損失。

曾國藩一生遭遇突發變故,陷入被動局面大小無數,大多能應對自如,擺脫窘境,可謂應變大師。

他認為應變的精髓就是相時制宜,因應無方,也就是抓住事物變化的本質和規律,善於利用各種因素應對。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響水鎮日誌 三國:你們這群蘿莉被我包圍啦! 網遊三國之天下歸一 盤點十大雄主與他們的八卦 大明第一暴君 大秦:開局政哥要拿我燉湯喝 出墳玫瑰:穿越男主的女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