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7章 陰謀論者眼中的陰謀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1945 年 7 月 28 日,一架 B-25 轟炸機以每小時 200 英里的速度穿過霧氣瀰漫的天空,撞上了曼哈頓市中心帝國大廈的 79 層。 飛機的一個引擎穿透了建築物的另一側,並撞穿了附近的屋頂。 近 800 加侖的高辛烷值燃料在撞擊後爆炸,並在建築物內引發了一系列火災。

那次事件與半個世紀後對世貿中心的襲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然,有一個明顯的區別:1931 年啟用的帝國大廈在直接撞擊區域之外幾乎沒有受到嚴重損壞。 包括轟炸機飛行員和機上另外兩人在內,只有 14 人遇難。如果老舊的帝國大廈能夠承受這樣的打擊,為什麼雙子塔不能呢? 陰謀論者堅持不同的答案:這些建築物是故意摧毀的——不是被劫持的飛機,而是政府安放的炸彈或有控制的拆除。

丹麥作家亨裡克·梅爾萬 在網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宣稱,“在世貿中心雙子塔倒塌之前,兩座世貿中心雙子塔[原文如此]都遭受過內部和下方引爆的重型炸彈的襲擊。” 梅爾萬認為,爆炸事件是共濟會建立新世界秩序的廣泛陰謀的一部分。梅爾文還在他的網站上推銷他的書和影片,聲稱阿波羅登月是一個騙局。

並非所有相信用炸彈摧毀塔樓的人都已經脫離了主流。 美國勞工部前首席經濟學家摩根·雷諾茲得出的結論是:“似乎只有專業拆除才能解釋與三座建築物倒塌相關的全部事實。” 雷諾茲是德克薩斯 A&M 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也是 9/11 真相學者組織的成員,該組織由學者和其他人士組成,“致力於揭露謊言並揭示 9/11 背後的真相”。 在雷諾茲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後,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校長羅伯特·蓋茨發表了一份宣告,指出雷諾茲沒有在校園內設立辦公室,並稱這位教授的言論“太過分了”。 (陰謀論者對總統的斥責有一個解釋:蓋茨曾擔任中央情報局局長。)

儘管雷諾茲和其他一些懷疑論者引用學術資歷來證實他們的觀點,但沒有一位領先的陰謀論者擁有工程、建築或相關領域的背景。 事實上,世貿中心三座大樓的倒塌是美國曆史上研究最廣泛的結構性破壞之一。 自 9/11 以來的五年裡,它們一直是長期調查和工程學校研討會的主題,涉及學術界、私營企業以及政府的數百名專家。 這些專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飛機失事造成的物理損壞和長時間暴露在由此產生的火災中,最終破壞了所有三座建築的結構完整性。

帝國大廈歷史事故:一些陰謀論者指出,轟炸機撞向帝國大廈是商用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無法摧毀雙子塔的證據。 計算機程式設計師彼得·邁耶運營的網站稱:“一架重型飛機撞上摩天大樓會帶來‘巨大’的震動,這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該建築 必須聲稱:一些陰謀論者指出,轟炸機撞向帝國大廈是商用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無法摧毀雙子塔的證據。

因此崩潰。 1945 年,帝國大廈被 B-25 轟炸機擊中,但我上次看到它時它還矗立著。” 該網站將自己描述為“反對法西斯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資本主義、新世界秩序以及所有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秘密發動戰爭的人”。

事實:像大多數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建造的摩天大樓一樣,帝國大廈採用鋼筋混凝土柱和厚實的磚石外牆建造而成。 “帝國大廈每立方英尺重 38 磅,”紐約前副消防隊長、《燃燒的建築物倒塌》一書的作者文森特·鄧恩說道。 “這是最終的混凝土高層建築——最終穩定的高層建築。”

1970 年啟用的世界貿易中心塔樓標誌著設計方面的重大轉變,極大地影響了建築物對飛機失事的反應方式。 這些塔樓是管狀結構,其中密集的鋼和混凝土內部核心(電梯、樓梯間和浴室位於其中)與由鋼板製成的相對較薄的 14 英寸見方箱形柱外殼共同承擔承重責任。 地板由稱為桁架的輕質鋼條支撐。 一組密集編織的桁架(統稱為帽桁架)位於結構頂部,以進一步幫助分配載荷。 該設計標誌著商業上的進步,因為沒有內部柱子,每層有近 40,000 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 但它也創造了在某些方面更加脆弱的結構。 “如果你觀察一座現代高層建築,它的密度約為每立方英尺八到九磅。 它比輕木輕,輕木每立方英尺重 10 磅。 這些結構看起來很大,但它們主要是空氣。 它們是空氣,中間點綴著薄薄的混凝土和鋼材層。”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工程公司 Magnusson Klemencic Associates 的執行長喬恩·馬格努森 (Jon Magnusson) 說道。 該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是已故的約翰·斯基林(John Skilling),他是主要負責塔樓設計的兩名結構工程師之一。 “世界貿易中心[塔樓],”鄧恩補充道,“[是]終極輕型高層建築。”

斯基林世貿中心專案的首席同事萊斯利·羅伯遜 (Leslie Robertson) 在 2001 年 11 月的一篇文章中告訴《紐約客》雜誌,他和斯基林設計的塔樓能夠承受當時最大的商用客機波音 707 的衝擊。 “我們對其進行了研究,並針對此類飛機的影響進行了設計,”羅伯遜說。 “下一步是考慮燃料負載,我一直在搜尋我的大腦,但我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在我們所有的測試中我們是否考慮過它。 現在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它爆炸了。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考慮過可能造成的火災損失。”

羅伯遜的辦公室距離歸零地只有幾個街區,9/11 事件後他陷入了悲痛之中。 “世貿中心是團隊的努力,”他告訴《紐約客》,“但世貿中心的倒塌是我的責任,這就是我對此的感受。”

許多結構工程師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表示雙子塔的設計使建築物能夠長久地矗立,這有助於挽救數千人的生命。 馬格努斯之子告訴《大眾機械》:“百分之九十九的[現代]高層建築如果受到大型商用飛機的撞擊,都會立即倒塌。” “不只是崩潰,而是立即崩潰。”

第一架被劫持的飛機墜毀於世貿中心 110 層北塔的 93 層至 99 層; 第二架噴氣式飛機撞向110層南塔的77層至85層。 撞擊和隨後的火災擾亂了電梯服務,並在倒塌前對兩座建築的大堂造成了嚴重損壞,這讓一些人感到可疑。 聖地亞哥獨立媒體中心網站 上的一則帖子聲稱:“飛機的撞擊不可能對下方八十層樓造成如此廣泛的損害。” “顯而易見且無可辯駁的是,飛機墜毀的同時,一號塔樓下層的其他爆炸物(……例如震盪炸彈)已經被引爆。”

事實真相:針對塔樓倒塌的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飛機殘骸切穿了兩座塔樓核心的公用豎井,形成了燃燒噴氣燃料的管道,並對整個建築物造成了嚴重破壞。

繼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 (FEMA) 於 2002 年 5 月釋出初步報告後,美國商務部下屬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 (NIST) 釋出了國家建築安全小組關於 2005 年 9 月世界貿易中心倒塌。雖然經常被陰謀論者嘲笑為“政府版本”,但這份長達 10,000 頁的 NIST 報告包含了來自私營企業和學術界的數百名專家的意見。 該報告的補充指出,“整個建築的電梯大堂尤其受到飛機撞擊的影響,可能是由於墜機事故點燃了過量的噴氣燃料,傾瀉到電梯井中。”

NIST 首席研究員解釋說,燃燒的噴氣燃料只是遵循阻力最小的路徑。 “大樓的核心部分是大量電梯井和樓梯間遭到損壞的地方。 這些為噴氣燃料向下移動提供了一條簡單的路徑,”桑德告訴《大眾機械》。

NIST 調查人員與 1000 多名襲擊事件的倖存者和目擊者進行了交談,試圖確定建築物受損的進展情況。 許多目擊者報告稱,在遠離飛機直接影響的樓層的地方看到了小片起火。 北塔 40 層和 50 層之間的電梯附近的一名倖存者(NIST 允許所有目擊者匿名以換取他們的合作)回憶道,“我看到我前面的電梯有火焰從裡面冒出來。 電梯已關閉,但火焰從門相交處的正面和側面噴出……我看到一盞枝形吊燈在搖晃; 真的很感動……黑煙開始充滿走廊,變得非常濃,速度非常快。” 襲擊發生時,北塔地下室的一名倖存者回憶道,“我看到一大片明亮的橙色隨著煙霧穿過地下室……一個火球從地下室門中射出。”

調查人員聽到更多報告稱,“一些電梯直接墜落”到底層,發出劇烈的撞擊聲。 馬里蘭大學工程教授兼 NIST 顧問詹姆斯·昆蒂爾 (James Quintiere) 表示:“大廳地板上的門突然開啟,火焰竄出,導致人員死亡。” Jules 和 Gedeon Naudet 在電影 9/11 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察。 襲擊發生當天,法國兄弟正在製作一部關於託尼·貝內託斯的紀錄片,託尼·貝內託斯是紐約市的一名新消防員,在杜安街經營一家發動機和梯子公司,距離世界貿易中心幾個街區。 其中一些消防員成為北塔的第一批救援人員。 第一架飛機襲擊後幾分鐘,朱爾斯·諾代特跟著他們進入大廳,電影製作人看到受害者著火,他覺得這個場景太可怕了,無法記錄。

1945 年的帝國大廈事故也在遠離撞擊區域的地方造成了損害。 結構工程師 Levy 指出,當 B-25 撞擊曼哈頓地標時,飛機的燃油從電梯井中墜落,導致大廳起火(見圖 19)。 利維告訴《大眾機械》,在這方面,“這兩起事件肯定是相似的”。 “燃料還能去哪裡? 它遍佈地板,只要有豎井,它就會下降。”

世貿中心塔樓核心的燃料並不是造成較低樓層騷亂的唯一原因。 事故發生後建築物劇烈搖晃,也造成嚴重損壞。 “與撞擊相關的建築物劇烈晃動足以造成我們所說的二次損壞,”桑德說。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建築的天花板、牆壁和隔斷都受到了嚴重損壞。”

至於那些認為建築物內可能埋有炸彈的人,他們引用的主要訊息來源之一是紐約市消防員路易·卡基奧利(Louie Cacchioli)。 卡基奧利帶領 40 名辦公室工作人員走出北塔後不久,南塔倒塌了,他被一片碎片包圍,他認為這會殺死他。 卡基奧利被從廢墟中救出後不久,《人物》雜誌的一名記者就接近了他。 “在最後一次登頂時,一枚炸彈爆炸了,”他在隨後的文章中說道。 “我們認為大樓裡安放了炸彈。”

卡基奧利是一名在該部門工作了 20 年的資深人士,他的照片出現在《時代-生活》雜誌《歸零地的面孔》的封面上,他似乎是無可挑剔的訊息來源。 多個陰謀網站報道稱,他們聯絡了卡基奧利,並表示他堅持自己的說法。 《新珍珠港》一書的作者在網站上報道說,卡基奧利試圖向 9/11 委員會講述他的故事。 格里芬引用卡基奧利的話說:“他們試圖歪曲我的話,讓故事只符合他們想聽的內容。”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關隴鐵血騎兵 錦衣錄:謀臣天下 大秦:我爹是千古一帝 開局被人滅國,我與妹妹何去何從 拯救大明王朝 開局女帝賜死:我召喚第四天災 這是你的江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