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八章 交際場合說話會圓場面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為公為私,誰都難免在一些交際場合露面:或單位活動,或客戶陪同,或求人辦事,等等。

這樣的場合說話就是要讓對方高興,起碼不能掃人家的興,他滿意了,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裡的圓更多地表現為掌握時機,巧與周旋,圓好場面。

善於與人套近乎一踏入社會,應酬的機會就多了,這些應酬包括去人家做客、赴宴、會議及其他聚會等。

不管你對某一次應酬滿不滿意,“場面話”一定要講,套近乎的話一定要會說。

什麼是“場面話”?簡言之,就是讓主人高興的話。

既然說是“場面話”,可想而知就是在某個“場面”才講的話,這種話不一定代表你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一定合乎事實,但講出來之後,就算主人明知你“言不由衷”,也會感到高興。

說起來,講“場面話”實在無聊之至,因為這幾乎和“虛偽”劃上等號,但現實社會就是這樣,不講就好像不通人情世故了。

聰明人懂得:“場面之言”是日常交際中常見的現象之一,而說場面話也是一種應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在人世間生存的人都要懂得去說,習慣於說。

為此:(1)學會幾種場面話當面稱讚他人的話——如稱讚他人的孩子聰明可愛,稱讚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稱讚他人教子有方等等。

這種場面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存在相當的差距,有時正好相反,而且這種話說起來只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有八九都感到高興,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興。

當面答應他人的話——如“我會全力幫忙的”、“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麼問題儘管來找我”等。

說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當面拒絕,場面會很難堪,而且當場會得罪人;對方纏著不肯走,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一下,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總之,有緩兵之計的作用。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場面話我們不想說還不行,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2)如何說場面話去別人家做客,要謝謝主人的邀請,盛讚菜餚的精美豐盛可口,並看實際情況,稱讚主人的室內佈置,小孩的乖巧聰明……赴宴時,要稱讚主人選擇的餐廳和菜色,當然感謝主人的邀請這一點絕不能免。

參加酒會,要稱讚酒會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參加會議,如有機會發言,要稱讚會議準備得周詳……參加婚禮,除了菜色之外,一定要記得稱讚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說“場面話”的“場面”當然不只以上幾種,不過一般大概離不了這些場面。

至於“場面話”的說法,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要看當時的情況決定。

不過切忌講得太多,要點到為止最好,太多了就顯得虛偽而且令人肉麻,這樣就讓人看出我們的真面目了。

說場面話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與對方套近乎,套近乎是交際中與陌生人、尊長、上司等溝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際雙方的經歷、志趣、追求、愛好等方面尋找共同點,誘發共同語言,為交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進而贏得對方的支援與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則透過套近乎而順利達成談判目的的軼事:一位義大利議員去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於兩人的性格、經歷、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義大利議員不大感興趣。

義大利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係,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後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到會談的目的。

下面是雙方的談話: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義大利是婦孺皆知的。

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議員: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奮鬥》作比較,發現希特勒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則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呵,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後,三個月匆匆寫成的。

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

我在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

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後歡迎你每年來一次。

此時,義大利議員順勢將談話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係與貿易,並愉快地合影留念。

義大利人的套近乎策略終於產生了奇效。

在這段會談的一開始,義大利人就把總統稱做上校,降了對方不少級別;捱過英國人的罵,按說也不是什麼光彩事,但對於軍人出身,崇尚武力,並獲得自由獨立戰爭勝利的納賽爾聽來,卻頗有榮耀感;沒有希特勒的實力與手腕,沒有幽默感與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從上校到總統呢?接下來,義大利人又以讀過他的《革命哲學》,稱讚他的實力與人情味,並進一步稱讚了阿拉伯戰爭的正義性。

這不但準確地刺激了納賽爾的“興奮點”,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義大利人的話收到了預想的奇效。

義大利議員先後五處運用尋找共同點的辦法使納賽爾從“不感興趣”到“十分興奮”而至“大喜”,可見義大利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淺。

這位義大利議員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有備而來,才能套得近乎,並且套得結實,套得牢靠。

場面上說話不要太隨意有句老話叫做“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可信,什麼話不可信,都要在腦子裡多繞幾個彎子,心裡有個小九九。

隨便說話的害處是非常多的。

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隱私,你說話時偏偏在無意中說到他的隱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跟他過不去,從此對你恨之入骨。

他做的事,別有用心,極力掩飾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與對方非常熟悉,絕對不能向他表明你絕不洩密,那將會自找麻煩。

惟一可行的辦法,只有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的方面來說,你是他的心腹,而從悲觀的方面來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應該和失意的人談。

說話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

不然的話,一定會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達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別人在說話時機、場合上的失誤,拿他人當槍使,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話叫做“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可信,什麼話不可信,都要在腦子裡多繞幾個彎子,心裡有個小九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為其利用,後悔就來不及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壓在心裡不願為人知的事情。

同事之間,哪怕感情不錯,也不要隨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與公司的事有關,如果你無意之中說給了同事,很快,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

它會成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

這樣,對你極為不利,至少會讓同事多多少少對你產生一點“疑問”,而對你的形象造成傷害。

還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訴的是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他雖然不可能在公司進行傳播,但在關鍵時刻,他會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使你在競爭中失敗。

因為一般說來,個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體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汙點的事情。

這個把柄若讓人抓住,你的競爭力就會大大的削弱了。

小竇是某唱片公司的業務員,他因工作認真、勤于思考、業績良好被公司確定為中層後備幹部候選人。

只因他無意間透露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而被競爭對手擊敗,終於沒被重用。

小竇和同事李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一個週末,他備了一些酒菜約了李為在宿舍裡共飲。

倆人酒越喝越多,話越說越多。

酒已微醉的小竇向李為說了一件他對任何人也沒有說過的事。

“我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有一段時間沒事幹,心情特別不好。

有一次和幾個哥們喝了些酒,回家時看見路邊停著一輛摩托車,一見四周無人,一個朋友撬開鎖,由我把車給開走了。

後來,那朋友盜竊時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

結果我被判了刑。

刑滿後我四處找工作,處處沒人要。

沒辦法。

經朋友介紹我才來到廈門。

不管咋說,現在咱得珍惜,得給公司好好幹.”

此前,公司根據他的表現和業績,把他和李為確定為業務部副經理候選人。

總經理找他談話時,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負領導的厚望。

誰知道沒過兩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佈李為升任業務部副經理,小竇調出業務部另行安排工作崗位。

事後,小竇才從人事部瞭解到是李為從中搗的鬼。

原來,在候選人名單確定後,李為便找到總經理辦公室,向總經理談了小竇曾被判刑坐牢的事。

不難想象,一個曾經犯過法的人,老闆怎麼會重用呢?儘管你現在表現得不錯,可歷史上那個汙點是怎麼也不會擦洗乾淨的。

知道真相後,小竇又氣又恨又無奈,只得接受調遣,去了別的不怎麼重要的部門上班。

所以說,只有恰到好處地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才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而且也不會給自己招致禍端。

不該問的不要亂問說話不僅要根據條件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也要根據前後話語相互聯絡而恰當地選擇語言。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館做服務員的工作,卻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闆炒了魷魚。

想想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只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阿花剛一上班店裡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著選單,去讓這三位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冰紅茶,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點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

很快,阿花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飲料,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點的冰咖啡是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就憑阿花的這一句話,老闆當然會毫不客氣地炒她的魷魚,因為誰也不會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工作中,要講究說話的方式,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恰到好處地說好該說的話。

有一年全國高考結束不久,一名記者去採訪一位外語專業的優秀考生。

原先設想好的問題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輔導你學習英語的能力?”

但是到了現場,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場,如果按照原先準備的提問方式來交談,就顯得唐突而不禮貌。

於是他將原來的提問改為“你們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討論學習英語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來,既能有效地獲得所要的資訊,又顯得相當自然。

說話不僅要根據條件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也要根據前後話語相互聯絡而恰當地選擇語言。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面以後問道:“您老身子骨真夠硬朗,今年高壽?”

老工人回答說:“七十九啦.”

“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裡數您最長壽吧?”

“哪裡,xx活到了八十四呢!”

“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啊.”

“不過,xx去年歸天了.”

“唷,這回可輪到您了.”

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

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上。

前面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制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講究說話的藝術對於迅速有效地傳遞資訊,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如果只貪圖自己一時的痛快而無所顧忌地說了不該說的話,則只會給自己製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始終明白自己要表達什麼說話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所以說,動口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從哪個角度說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有兩個年輕的修士同時進入一所修道院修道,兩人過去都有抽菸的習慣。

為了能一解煙癮,其中一位去問老院長:“能不能在禱告的時候抽菸?”

結果此人被臭罵一頓回來。

另一個修士問老院長:“可不可以一邊抽菸一邊禱告?”

這人居然被院長大大地誇獎一番,稱讚他連抽菸都想到要禱告。

這兩個修士,所做的事是一樣的。

只因說話的角度不同,而招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

可見,我們在說話之前,得好好地打打腹稿。

另有一個人為了慶祝自己的40歲生日,特別邀請了四個朋友,在家中吃飯慶祝,三個人準時到達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遲遲沒有來。

這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急死人啦!該來的怎麼還沒來呢?”

其中有一人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對主人說:“你說該來的還沒來,意思就是我們是不該來的,那我告辭了,再見.”

說完,就氣沖沖地走了。

一人沒來,另一人又氣走了,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

剩下的兩人,其中有一個生氣地說:“照你這麼講,該走的是我們啦!好,我走.”

說完,掉頭就走了。

又把一個人氣走了,主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

最後剩下的這一個朋友交情較深,就勸這人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應該留意一下.”

這人很無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

最後這朋友聽了,再也按捺不住,臉色大變道:“什麼!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啦!莫名其妙,有什麼了不起.”

說完,鐵青著臉走了。

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

語言表述不慎,往往存在歧義。

因此,我們在說話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會得罪了別人。

說話給人面子才算畫滿一個圓如果你是個對面子不在意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只顧自己面子,卻不顧別人面子的人,那麼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虧。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專業團體的雜誌年終評鑑工作,這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難得的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只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

問他為何年年有此殊榮,在他屆齡退休,不再參加此項工作後才公開其中秘訣。

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人留面子。

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後,他會找雜誌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存在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誌有先後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面子,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和各雜誌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每年找他當評審了。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面子,為了面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對面子不在意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只顧自己面子,卻不顧別人面子的人,那麼你肯定有一天要吃暗虧。

那麼,在待人處世中,怎樣才能顧及別人的面子,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面子問題”呢?第一,要善於擇善棄惡。

在待人處世中要多誇別人的長處,儘量迴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願提當年勇”是事實,可又有誰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呢?特別是如果有人拿這些不光彩問題來做文章,就等於在傷口上撒鹽,無論誰都是不能忍受的。

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胖,吃了不少的減肥藥也不見效果,心裡很苦惱,也最怕有人說她胖。

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張對她說:“你吃了什麼呀,像氣兒吹似的,才幾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兒.”

胖姑娘立馬惱羞成怒,“我胖礙著你什麼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小張不由鬧了個大紅臉。

在這裡,小張明知對方的短處,卻還要把話題往上趕,這自然就犯了對方的忌諱,不找麻煩才怪哩。

第二,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

有一個連隊配合拍電影,因故少帶了一樣裝備,致使拍攝無法進行。

營長火了,當著全連戰士的面批評連長說:“你是怎麼搞的,辦事這麼毛毛躁躁,要是上戰場也能裝備不齊?”

連長本來就挺難過的,可營長偏偏當著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評自己,心裡自然覺得大失面子,於是不由分辯道:“我沒帶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經過調查就亂批評!”

營長一下懵了,弄不懂平時服服帖帖的連長怎麼會這樣頂撞他。

事後,在與連長談心交換意見時,連長說:“你當著那麼多戰士的面批評我,我今後還怎麼做工作?”

從這個事例中不難發現,假如營長是背後批評,連長不僅不會發火,還會虛心接受批評。

營長錯就錯在說話沒有注意時機和場合。

第三,巧給對方留面子。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迴避,必須直接面對,這時就要採取委婉含蓄的說法,淡化矛盾,以免發生衝突。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

他與鄉里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

考完後,孫山先回到了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

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孫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訴了結果又沒刺到對方的痛處;如果孫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對方落榜,那麼對方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

可惜的是,在現實的待人處世中,我們周圍許多人說話往往太直接,結果好心辦了壞事。

此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為了“面子上過得去”,還必須對對方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做到既瞭解對方的長處,也瞭解對方的不足。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性和習慣,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諱,如果你對交際物件的優缺點一無所知,那麼交際起來,就會“盲人騎瞎馬”,難免踏進“雷區”,引起別人的不快。

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儘量體諒他人,顧及別人的面子。

學會找話說以免冷場不善言談在交際場中很容易陷入尷尬局面。

要想成為求人辦事的高手,首先必須掌握場面上善於沒話找話的訣竅。

沒話找話說的關鍵是要善於找話題,或者根據某事引出話題。

因為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是深入細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

沒有話題,談話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

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怎麼找到話題呢?(1)眾人都關心的話題面對所求的物件,要選擇人家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他的興奮中心。

這類話題是他想談、愛談、又能談的,自然能說個不停了。

(2)借用新聞或身邊的材料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藉此引發交談。

有人善於藉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收到好的效果。

“即興引入”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提問的方式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

如“老兄在哪兒發財?”

“您孩子多大了?”

等。

(4)找到共同愛好問明對方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

如對方喜愛足球,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最近的精彩賽事,某球星在場上的表現,以及中國隊與外國隊的差距等,都可以作為話題而引起對方的談興。

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匯出對方的話茬兒。

(5)搭上關係,由淺入深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謀”,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談得攏。

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陌生人要能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

下面是變“生”為“故”的幾個方法:1適時切入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邊活動,光了解對方,不讓對方瞭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

陌生人如能從你“切入”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

適時切入,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獻給對方,實際上符合“互補”原則,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礎。

2借用媒介尋找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

如見一位陌生人手裡拿著一件什麼東西,可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面一定是個行家。

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

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透過媒介物啟發對方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3留有餘地留些空缺讓對方介面,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

因此,和對方交談,千萬不要把話講完,把自己的觀點講死,而應是虛懷若谷,歡迎探討。

善於快速拉近雙方距離日常交往並不總是在熟人間進行,常常要闖入陌生人的領地。

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環境裡,要迅速開啟局面,首先要尋求理想的“突破口”。

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點帶面或由此及彼地發揮開去,從而實現讓對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

老人、小孩容易接近,也喜歡你接近,融洽全家氣氛,這樣就能達到水到渠成的“套近乎”的目的。

人常說:要討母親的歡心,莫過於讚揚她的孩子。

聰明的人應該利用孩子在交際過程中充當溝通的媒介,一樁看似希望渺茫的事,經過孩子的起承轉合,反倒迎刃而解。

紐約某大銀行的喬·理特奉上司指示,秘密進入某家公司進行信用調查。

正巧理特認識這一家大企業公司的董事長,這位董事長很清楚該公司的行政情形,理特便親自登門拜訪。

當他進入董事長室,才坐定不久,女秘書便從門口探頭對董事長說:“很抱歉,今天我沒有郵票拿給您.”

“我那12歲的兒子正在收集郵票,所以……”董事長不好意思地向理特解釋。

接著理特便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

可是董事長卻含糊其詞,一直不願作正面回答。

理特見此情景,只好離去,沒得到一點兒收穫。

不久,理特突然想起那位女秘書向董事長說的話,郵票和12歲的兒子。

同時,也聯想到他服務的銀行國外科,每天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許多各國的郵票。

第二天下午,理特又去找那位董事長,告訴他是專程替他兒子送郵票來的。

董事長熱誠地歡迎了他。

理特把郵票交給他,他面露微笑,雙手接過郵票,就像得到稀世珍寶似地自言自語:“我兒子一定高興得不得了。

啊!多有價值!”

董事長和理特談了40分鐘有關集郵的事情,又讓理特看他兒子照片。

一會兒,沒等理特開口,他就自動地說出了理特要知道的內幕訊息,足足說了一個鐘頭。

他不但把所知道的訊息都告訴了理特,又召來部下詢問,還打電話請教朋友。

理特沒想到區區幾十張郵票竟讓他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其實,再強硬、再難打交道的人,只要能找到他感情的軟肋事情就好辦。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的話如能讓他的心窩子熱乎乎的,再生冷的場面也會圓滿起來。

說話把禮讓放在前頭中國是禮儀之邦,辦事能否順利達到目的,說話會圓場面有時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

過去,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

老漢回答:“五里!”

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

結果一氣跑了十多里,仍不見人煙。

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話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

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里,五里,什麼五里!”

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里”,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

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去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是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講究禮貌的重要性。

“人而無禮,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與得體的禮貌將產生截然不同的交際效果。

和別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面禮,又好像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

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

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

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1)考慮對方的年齡特徵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

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

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合適。

(2)考慮對方的職業特徵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難免使人反感。

可見在稱呼上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

對工人、司機、理髮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著不舒服。

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

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志”。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改革和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頻繁和複雜,人們相互之間的稱呼也就越來越多樣化,既不能都叫“師傅”,也不能統稱“同志”。

比如,對外企的經理,對外商,就不能稱“同志”,而應稱“先生”、“小姐”、“夫人”等。

對剛從海外歸來的港臺同胞、外籍華人,若用“同志”稱呼,有可能使他們感到不習慣,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稱呼倒會使人們感到自然親切。

(3)考慮對方的身份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裡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

老師的愛人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似乎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位學生大10多歲左右。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呢?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應稱呼“師母”,人家因年齡關係可能不願接受。

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

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4)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親疏關係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

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面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面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志”、“班長”、“小姐”之類的稱呼,反倒顯得外道、疏遠了。

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

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

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招待會上這樣稱呼:“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

這種稱謂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5)考慮說話的場合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分不同的場合。

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的稱呼的。

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廠長”、“趙校長”、“孫局長”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能體現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是順利開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

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

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莊碰到這樣一件事情。

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雞蛋的農家姑娘。

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

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

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

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捱了一頓罵。

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你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

禮儀看起來好像簡單,但處理不好會耽誤大事。

三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後,向曹操獻了一計,致使袁紹失敗,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進冀城城門時一句“阿瞞,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門?”

為自己掘好了墓坑。

所以,有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他再次以“汝等無我安得入此門”自誇時,被許褚怒而殺之了。

並且將其人頭獻給了曹操。

雖然曹操深責許褚,但從許褚獻頭時所說:“許攸無禮,某殺之矣!”

的理由看,不能不說許攸是死於曹操之手,因為光其對許褚“無禮”是不可能被隨便殺之的,最起碼曹操有默許之嫌。

可見禮與無禮有生死之別。

中國是禮儀之邦,辦事能否順利達到目的,說話會圓場面有時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據說有這麼一件事。

一位婦女抱著小孩上火車。

車上位子已經坐滿,而這位婦女旁邊,一位小夥子卻躺著睡覺,佔了兩個人的位子。

孩子哭鬧著要座位,並指著要他讓座。

小青年假裝沒聽見。

這時,小孩的媽媽說話了:“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會兒,他就會讓給你的.”

幾分鐘後,青年人起來客氣地讓了座。

這位婦女無疑處於一個“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話把尷尬的場面圓起來,聰明之處正在於以一個“禮”字把對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應該休息,而且他是個好人,因為如果他不“睡”了,他會主動讓給你的。

顯然,一個再無禮的人面對這樣的禮貌也不會無動於衷。

誰都願聽順耳話,何況是在被人求的時候,明白了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特定情況下說話要有彈性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時候,利用“模糊”語言讓你的表意更有“彈性”。

生活中還有一類問題,也是我們怎麼回答都不對的,面對這樣的問題,聰明的人通常會想辦法巧妙地避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百獸之王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找藉口。

於是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

首先輪到狗熊,它聞後如實地說:“有股肉的腥臭味.”

獅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

將它吃掉了。

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

鑑於頭天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獅子又怒曰:“你溜鬚拍馬,留你何用.”

又將它吃掉了。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

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但卻老不開口。

獅子急了,催它快說。

它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麼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

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

獅子無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迴避了這個難於答覆的問題,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漢高祖劉邦非常熟悉這種“迴避”的技巧。

項羽自尊霸王后,想謀殺劉邦。

范增出主意說:“等劉邦上朝,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你就說他意圖養精蓄銳,有謀反之心,可以綁出去殺掉;如果他說不願意去,你以其違抗王命殺掉他.”

劉邦上殿後,項羽一拍案桌,高聲問道:“劉邦,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

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命懸於君。

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

臣唯命是聽.”

項羽一聽,無可奈何,只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

劉邦說:“臣遵旨.”

劉邦的語言,避開了項羽問話的前提,故意說對項羽衷心耿耿,“唯命是從”,從而使項羽找不到藉口殺自己,為自己日後捲土重來保留了機會。

為了保全自己的某種利益,你可以設法避開這類難於應付的問題。

有時候為了照顧自己的面子,你也要學會避開別人的提問。

有這樣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的迴避問題的本領簡直令瞭解他的人想大喊一聲“太妙了”。

例如,如果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

他會回答:“最近不曾.”

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氣氛?另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字沒讀過.”

旁人不禁肅然起敬。

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十四世紀的義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

真高明。

另外,當你想指出別人某些缺點的時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說出來,而要避開問題的關鍵,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我國古時候,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雅,儘管畫術不佳,但興致很大。

他畫的虎不像虎,反而像貓。

並且,他還每畫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廳堂內展出示眾,讓眾人評說。

大家只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否則,就要遭受懲罰,輕則捱打,重則流放他鄉。

有一天,縣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畫,懸掛在廳堂,又召集全體衙役來欣賞。

“各位瞧瞧,本官畫的虎如何?”

眾人低頭不語。

縣官見無人附和,就點了一個人說:“你來說說看.”

那人戰戰兢兢地說:“老爺,我有點怕.”

縣官:“怕,怕什麼?別怕,有老爺我在,怕什麼?”

來人:“老爺,你也怕.”

縣官:“什麼?老爺我也怕。

那是什麼,快說.”

來人:“怕天子。

老爺,你是天子之臣,當然怕天子呀!”

縣官:“對,老爺怕天子,可天子什麼也不怕呀!”

來人:“不,天子怕天!”

縣官:“天子是老天爺的兒子,怕天,有道理。

好!天老爺又怕什麼?”

來人:“怕雲。

雲會遮天.”

縣官:“雲又怕什麼?”

來人:“怕風.”

縣官:“風又怕什麼?”

來人:“風又怕牆.”

縣官:“牆怕什麼?”

來人:“牆怕老鼠。

老鼠會打洞.”

縣官:“那麼,老鼠又怕什麼呢?”

來人:“老鼠最怕它!”

來人指了指牆上的畫。

新來的差役沒有直接說縣太爺畫的虎像貓,而是從容周旋,借題發揮,繞彎子似地達到了批評的目的。

巧妙迴避不宜直言的問題,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你可以採用類比的方式,藉助事實說話,也可以含糊其辭,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時候,利用“模糊”語言讓你的表意更有“彈性”。

說話也要講究拒絕的技巧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理解與幫助的需要,任何人也都常常會受到來自別人的請求和希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誰也無法做到有求必應,所以,掌握好說“不”的分寸和技巧就顯得很有必要。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口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而如果話語中讓他感覺到“不”的意思,從而委婉地拒絕對方,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絕、制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你可以扯一些原因作為藉口,避免與對方直接對立。

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銷一套傢俱,而你卻並不需要,這時候,你可以對對方說:“這樣的傢俱確實比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傢俱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傢俱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

我的資訊也太缺乏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事只好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去,因為他們聽出了“不買”的意思,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麼,“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一個十分籠統而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組織“第二次進攻”,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只好作罷。

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因為你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從頭到尾認真聽完對方的請求,先說一些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

由於先說了一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也能夠理解你的。

例如有個朋友想請長假外出經商,來找某醫院的醫生朋友,想讓對方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歷和報告單。

對此作假行為醫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

於是該醫生就婉轉地把他的難處講給朋友聽,最後朋友說:“我一時沒想那麼多,經你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不行.”

這樣的拒絕,既不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又能體現出你的善意和坦誠。

拒絕對方,你還可以幽默輕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那樣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可以使雙方擺脫尷尬處境,活躍融洽氣氛。

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

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

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

“當然能.”

“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

弗蘭克林·羅斯福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委婉含蓄地拒絕了對方,在朋友面前既堅持了不能洩露機密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

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

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作、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委婉的拒絕能讓對方知難而退。

例如,有人想讓莊子去做官,莊子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打了一個比方,說:“你看到太廟裡被當作供品的牛馬嗎?當它尚未被宰殺時,披著華麗的布料,吃著最好的飼料,的確風光,但一到了太廟,被宰殺成為犧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可能嗎?”

莊子雖沒有正面回答,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已經回答了,讓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對方自然也就不再堅持了。

其實,拒絕別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給自己找個漂亮的藉口,或者運用緩兵之計,當著對方的面暫時不做答覆。

或者用一種模糊籠統的方式讓對方從中感受到你對他的請求不感興趣,從而達到巧妙的拒絕效果。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異域戰場我大喊,哥!國人嗎! 我名災厄 為了cp粉,我們原地結婚[穿書] 異種物語:我是最後的龍裔 機娘世界,校花老師要上天了 絕武狂醫 都市誅仙:八方勢力都想要我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