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重陽節小作文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 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的習俗1、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重陽節的習俗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重陽節的習俗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節的習俗4、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重陽節的習俗5、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陽節的習俗6、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 民間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 ”,此外還有 茱萸 節、 菊花節 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 菊花酒 、 插茱萸 、還要吃糕。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古代還風行九九 插茱萸 的習俗, 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 簪菊 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 驅蟲 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 積食 ,治 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 多災多難 ,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 辟邪 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 辟邪翁 ”。全國大部分地區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 兇穢 ,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糕 也 稱“ 花糕 ”, 又叫 桂花糕 ,是 漢族重陽節食品 , 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 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 他 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 登高遠 眺、觀賞菊花、採中草藥、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製藥酒養生、飲菊 花酒等活動。重陽是 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畫質氣越聚集,於是 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 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 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 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 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 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 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 曬秋”稱呼。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培養人們迴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無頭老鬼讓我飛起來 我一菜鳥,你們幹啥叫我武器大師 斗羅大陸之轉生變成風笑天 修仙家族傳奇 你好嗎?心累的人 詛咒玫瑰 怒火若是難消,不妨加倍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