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10章 野心家日本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一、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這問題眾說紛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的國際形勢和戰略目標說起。

1、日本當時的國際環境

日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歷了明治維新,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個開放進步的現代國家。日本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也在軍事上展現了強大的實力。日本先後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也成為世界列強之一。日本在這些戰爭中獲得了許多領土和利益,如臺灣、朝鮮、遼東半島、南洋群島等。日本也在國際上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聲望,如參與巴黎和會、加入國際聯盟等。

然而,日本的崛起也引起了西方列強的忌憚和敵視。西方列強不願意看到一個亞洲國家威脅到他們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和霸權。西方列強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各種限制和打壓。例如,在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拒絕承認日本提出的種族平等原則;在華盛頓會議上,西方列強迫使日本接受艦隊比例限制和九國公約;在倫敦海軍會議上,西方列強又迫使日本接受潛艇比例限制;在金融危機後,西方列強對日本進行了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在外交上,西方列強對日本進行了孤立和包圍,如美英法簽訂四國條約、美英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等。

這些西方列強的行為,使得日本感到了深深的不滿。日本認為自已是一個有尊嚴和權利的國家,不應該受到西方列強的歧視和欺凌。應該在亞洲和太平洋擴大自已的影響力和利益。日本決心要打破西方列強的限制和打壓,要實現自已的國家目標和民族理想。

、日本當時的國內狀況

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和危機。這些變化和危機,對日本的國家發展和民族心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建立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體,實行了議會制度和多黨制度。然而,這個政體並沒有真正實現民主化和法治化,而是被一些政黨、財團、官僚、軍閥等利益集團所操縱和控制。這些利益集團為了自已的私利,經常進行政治鬥爭和權力爭奪,導致政府的腐敗和無能,議會的混亂和低效,法律的失效和漠視。這種政治體制,使得日本無法有效地應對國內外的各種挑戰和危機,也使得日本民眾對政府和政治失去了信任和尊重。

明治維新後的近代化程序。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明治維新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包括廢除封建制度,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實行明治憲法,建立現代化軍隊,推進工業化和殖民化等。這些改革使日本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也使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然而,這些改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社會矛盾的加劇,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滋生,軍事擴張和侵略野心的增長等。明治維新後的近代化程序為日本軍國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土壤。

日本傳統文化和思想。日本傳統文化和思想也是日本軍國主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傳統文化中有著強烈的武士道精神、忠君愛國情操、神道教信仰、天皇崇拜等元素。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日本人民的勇敢、堅韌、自尊、自信等品質,也為日本近代化提供了動力和支援。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元素也被扭曲和利用,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民族優越感、排外主義、服從紀律、犧牲奉獻、武力擴張等思想和行為的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日本地理環境和國際形勢。日本地理環境和國際形勢也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人口眾多,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在近代以來的國際競爭中,日本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威脅和挑戰,也受到了中國和俄羅斯等鄰國的牽制和制約。為了保衛國家利益,爭奪資源和市場,擴大勢力範圍,日本不斷地尋求對外擴張的機會和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軍國主義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日本對外侵略的思想指導和行動綱領。

解決經濟危機和資源短缺的困境。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最直接的誘因,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同時,由於島國地理環境的限制,日本缺乏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和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主要依賴於進口,而美國、英國、荷蘭等國恰恰是日本最主要的供應國。為了保障自已的經濟利益和戰爭需要,日本不惜以武力奪取他國資源和市場。中國作為一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的國家,自然成為了日本侵略者覬覦和掠奪的物件。

滿足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情緒。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最深層的心理,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日本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日本的島國特性、神道教信仰、天皇制度等文化傳統,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歧視的刺激。日本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表現為對自已民族和文化的盲目崇拜,對他國民族和文化的輕視和敵視,對自已國家和利益的極端維護,對他國國家和利益的無視和侵犯。日本軍國主義利用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來煽動民眾的愛國熱情,為其侵略戰爭製造輿論支援和道德藉口。日本軍國主義認為自已是亞洲的領導者,有權利統治和開發亞洲,有責任解放亞洲,有能力對抗西方。

在經濟方面,實行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濟政策,取得了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增長。然而,這種經濟發展並沒有惠及到所有的階層和地區,而是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城鄉差異的加劇。日本的經濟結構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過度依賴外貿、缺乏自然資源、產業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問題,在1929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後,更加凸顯出來。日本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出現了經濟衰退、通貨緊縮、失業增加、物價下跌等現象。這種經濟危機,使得日本企業和民眾陷入了困境和苦難。

社會層面上,實行了西化和開放的社會政策,引進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制度等。然而,這種社會變革並沒有真正改變日本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而是造成了社會的分裂和衝突。日本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如階級矛盾、地域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這些矛盾,在經濟危機後,更加激化出來。日本社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運動和抗議,如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等。這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日本民眾對社會不公正和不滿意的情緒。

在文化領域,實行了文明開化的文化政策,大力發展和推廣教育、科技、藝術等領域。日本在這些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也形成了一種相容幷蓄的文化特色。然而,這種文化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文化認同的缺失、文化衝突的加劇、文化創新的困難等。日本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和挑戰時,出現了一種複雜的心態和態度,既有崇拜和模仿,又有反抗和排斥,這種文化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的國家心態和民族心態。

可以說,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危機重重、變革迫切的時期。日本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已的發展道路,解決自已的內外問題,實現自已的國家目標和民族理想。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並沒有選擇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走向開放和合作、走向和平與發展的道路,而是選擇了走向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走向侵略和擴張、走向戰爭與滅亡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和悲劇。

、日本當時的戰略思想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日本的戰略思想。日本當時的戰略思想,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體系,包含了多種因素和內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當時野心的戰略構想,也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理論依據。大東亞共榮圈是指由日本為首,在東亞、南洋、澳洲等地區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中心、以亞洲為主體、以共同防禦為目標、以共同繁榮為手段的政治經濟聯盟。日本聲稱要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契機,推翻西方列強在亞洲的殖民統治,實現亞洲各國人民的解放和獨立,建立一個新秩序和新文明。然而,這個構想實際上是一個虛偽而殘酷的謊言。日本並不真正尊重亞洲各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也不真正關心亞洲各國人民的解放和獨立,而是要以自已為中心,以武力為手段,把亞洲各國變成自已的殖民地和附庸,剝削和壓迫亞洲各國人民,實現自已的霸權和利益。日本在實施大東亞共榮圈的過程中,對亞洲各國人民進行了無數的暴行和罪惡,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細菌戰、強徵勞工等,造成了數以千萬計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創傷。

南進政策:這是日本當時最具體也最緊迫的戰略目標,也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直接原因。南進政策是指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為了解決自已的經濟危機和資源匱乏,而對南洋地區進行的侵略擴張政策。南洋地區包括東南亞、南亞、澳洲等地區,是一個資源豐富、戰略重要、市場廣闊的地區。日本認為這個地區是自已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是自已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一環。日本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滲透和政治干涉,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和擴張。日本在這個地區遇到了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和抵制,特別是美國。美國在這個地區擁有重要的利益和影響力,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美國認為日本的南進政策是對自已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和霸權的嚴重威脅,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秩序的嚴重破壞。美國在這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制裁和政治施壓,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和準備。美國在這個地區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基地和空軍基地,特別是夏威夷珍珠港。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上最重要也最強大的海軍基地,也是美國對日本進行遏制和反擊的最重要也最強大的武器。日本認為要想實現南進政策,就必須先摧毀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力量,特別是珍珠港。於是,日本決定對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試圖一舉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力量。

這些變化和影響,也引發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侵略與擴張、戰爭與滅亡等反動事業。日本在一戰後果中,受到了兩種不同的影響。一方面,日本受到了民主化和法治化、開放與合作、和平與發展等進步事業的影響和啟示。日本在一戰中,作為協約國的一員,參與了反對德奧匈帝國的戰爭,也參與了巴黎和會和國際聯盟的建立。日本在這些過程中,接觸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法治理念,也體驗了國際合作和維護和平的價值。日本在這些過程中,也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和地位,也擴大了自已的影響力和聲望。

這些過程中,有機會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走向開放與合作、走向和平與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日本受到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侵略與擴張、戰爭與滅亡等反動事業的影響和啟示。日本在一戰中,雖然參與了反對德奧匈帝國的戰爭,但是並沒有付出多少代價和犧牲,也沒有獲得多少成果和榮譽。

日本在巴黎和會上,雖然參與了國際秩序的重建,但是並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尊重和認可,也沒有實現自已的訴求和目標。日本在國際聯盟中,雖然參與了國際合作和維護和平的事業,但是並沒有獲得西方列強的支援和配合,也沒有保護自已的利益和權利。日本在這些過程中,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和憤慨。日本認為自已是一個有能力和貢獻的國家,應該得到西方列強的平等對待和合理分配。日本也認為自已是一個有野心和理想的國家,應該在亞洲和太平洋擴大自已的影響力和利益。日本決心要打破西方列強的限制和打壓,要實現自已的國家目標和民族理想。日本在這些過程中,有機會走向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走向侵略與擴張、走向戰爭與滅亡的道路。

可惜的是,日本最終選擇了後者而非前者。日本最終選擇了走向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走向侵略與擴張、走向戰爭與滅亡的道路。

日本在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並在1937年全面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然而,這場戰爭並沒有像日本預期的那樣順利,中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西方國家也對日本施加了經濟和外交上的壓力。日本為了維持對中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資源,特別是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而這些資源主要依賴於進口,而美國、英國、荷蘭等國恰恰是日本最主要的供應國。

1940年,歐洲戰場上德國迅速擊敗了法國,並威脅英國。日本趁機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切斷了中國政府從中南半島獲取外援的通道。這一舉動引起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並停止侵略中國。當日本拒絕後,美國等國於1941年7月實施了對日全面禁運,並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這一措施相當於給日本經濟和軍事上打了一個死結,使得日本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要麼放棄對中國和東南亞的野心,要麼與西方列強開戰。

日本為了保障自已的經濟利益和戰爭需要,不惜以武力奪取他國資源和市場。南洋作為一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的地區,自然成為了日本侵略者覬覦和掠奪的物件。

日本對美國的挑釁。日本在對中國和南洋的侵略中,不斷地與美國發生摩擦和衝突。日本不僅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和平談判的條件,還對美國的利益和盟友進行了威脅和攻擊。例如,日本在1937年沉沒了美國軍艦“潘尼號”;在1940年炸燬了美國駐重慶大使館;在1941年炸沉了美國驅逐艦“基爾號”等。這些事件都激化了美國人民的反日情緒,也增加了美國政府對日本的警惕和敵意。

、日美矛盾的爆發

日美矛盾的升級最終導致了雙方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擴張侵略戰爭的延續,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試圖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認為,如果要與西方列強開戰,就必須先打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美國太平洋艦隊,以爭取時間和空間來完成對南洋的征服。因此,日本決定對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企圖一舉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從而削弱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能力。

試圖迫使美國妥協讓步。日本並不希望與美國進行長期的全面戰爭,而是希望透過一次成功的打擊,迫使美國妥協讓步,承認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和勢力範圍,放棄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和外交施壓,恢復對日本的貿易和外交關係。因此,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已經向美國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要求美國同意以下條件:(一)承認日本在中國、南洋、滿洲等地區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權利;(二)停止對中國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三)解除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和資產凍結;(四)保證向日本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物資;(五)撤回在太平洋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

試圖挑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分裂。日本還希望透過對美開戰,挑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分裂,從而削弱蘇聯、英法等國家與中國、美國等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因此,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後,並沒有立即向蘇聯宣戰,而是試圖與蘇聯保持中立關係,以避免兩線作戰。同時,日本也試圖利用德意志、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與蘇聯、英法等民主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敵意,拉攏德意志、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與自已結成結盟,以對抗蘇聯、英法等民主國家。因此,日本在1940年9月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並在1941年12月11日向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宣戰。

日本政府在經過激烈的內部爭論後,他們認為只有透過武力迫使西方列強讓步,才能保證日本的生存和發展。他們計劃在開戰之初,迅速攻佔東南亞的資源豐富的地區,如菲律賓、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等,並建立一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必須先消除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威脅,而美國海軍的主力就駐紮在夏威夷的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與美國的國力差別有多大?

這場襲擊並沒有達到日本預期的目的,即摧毀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作戰能力,迫使美國接受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的霸權。相反,這場襲擊激起了美國人民的憤怒和反抗,促使美國全力投入到對日本的戰爭中。在接下來的四年裡,美國太平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一系列慘烈的海戰,最終將日本海軍打得一敗塗地,1941年前後,日本與美國的國力差別有多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

經濟實力:這是國力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國力的最直觀和最客觀的體現。經濟實力可以從多個指標來衡量,如GDP、工業產值、貿易額、金融資產等。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41年,美國的GDP為2340億美元,日本的GDP為144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16倍。美國的工業產值為1090億美元,日本的工業產值為36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30倍。美國的貿易額為90億美元,日本的貿易額為12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倍。美國的金融資產為1000億美元,日本的金融資產為20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50倍。日本與美國在經濟、工業、科技、人力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美國的人口是億,是日本的倍;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億美元,是日本的倍;美國的鋼鐵產量是8000萬噸,是日本的10倍;美國的石油產量是億噸,是日本的180倍;美國的汽車產量是420萬輛,是日本的42倍。這些資料說明了美國在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上對日本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夠為戰爭提供充足的物資和裝備。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美國在經濟實力上遠遠超過了日本,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科技實力:在航空技術方面,美國開發了雷達、無線電導航、高空轟炸瞄準器等先進裝置,並將其裝備在飛機上,提高了飛機的偵察、導航、攻擊能力;在航空母艦方面,美國開發了蒸汽彈射器、甲板阻攔器、升降機等先進裝置,並將其裝備在航空母艦上,提高了航空母艦的起降、運輸、維修能力;在潛艇方面,美國開發了聲納、雷達、魚雷等先進裝置,並將其裝備在潛艇上,提高了潛艇的偵察、攻擊能力。相比之下,日本在這些方面都落後於美國,或者沒有充分利用自已的技術優勢。例如,在雷達方面,日本雖然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生產,但是沒有將其廣泛裝備在飛機、艦船、島嶼上,導致在夜戰和防空方面處於劣勢;在航空母艦方面,日本雖然有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但是沒有將其有效地保護和補充,導致在持久戰中損失慘重。

軍事實力:這是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體現。軍事實力可以從多個指標來衡量,如軍隊人數、軍隊裝備、軍隊訓練、軍隊戰鬥力等。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41年,美國的軍隊人數為240萬人,日本的軍隊人數為510萬人。日本是美國的2倍多。然而,在軍隊裝備上,美國卻遠遠超過了日本。1941年,美國擁有海軍艦艇347艘,其中航空母艦7艘;海軍飛機12500架;陸軍坦克12000輛;陸軍飛機18000架;陸軍火炮50000門;空軍飛機16000架;空軍轟炸機4000架;空軍戰鬥機8000架。而日本擁有海軍艦艇300艘,其中航空母艦10艘;海軍飛機3000架;陸軍坦克2000輛;陸軍飛機5000架;陸軍火炮10000門;空軍飛機3000架;空軍轟炸機1000架;空軍戰鬥機2000架。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美國在軍隊裝備上大大超過了日本,有著絕對性的優勢。

人力資源:在人才培養方面,美國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和訓練制度,能夠為戰爭提供大量的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在人員補充方面,美國有廣泛的動員能力和社會支援,能夠為戰爭提供大量計程車兵和志願者;在人員管理方面,美國有靈活的指揮體制和合理的晉升機制,能夠為戰爭提供優秀的指揮官和領導者。相比之下,日本在這些方面都不如美國,或者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人才培養方面,日本受到傳統文化和軍國主義的影響,過分重視忠誠和犧牲,而忽視創新和學習;在人員補充方面,日本受到資源和人口的限制,無法為戰爭提供足夠的兵源和物資;在人員管理方面,日本受到等級制度和官僚主義的束縛,無法為戰爭提供有效的指揮和協調 。

科技實力:這是國力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也是國力的最深刻和最持久的體現。科技實力可以從多個指標來衡量,如科研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科技創新等。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41年,美國的科研投入為10億美元,日本的科研投入為1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10倍。美國的科研人員為30萬人,日本的科研人員為10萬人。美國是日本的3倍。美國的科研成果為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2萬篇,日本的科研成果為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1千篇。美國是日本的20倍。美國的科技創新為每年申請的專利2萬件,日本的科技創新為每年申請的專利1千件。美國是日本的20倍。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美國在科技實力上遠遠領先於日本,有著巨大的優勢。

文化實力:這是國力的重要補充和延伸,也是國力的最廣泛和最深遠的體現。文化實力可以從多個指標來衡量,如教育水平、文化產業、文化交流、文化影響等。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1941年,美國的教育水平為每百人中有20人受過高等教育,日本的教育水平為每百人中有5人受過高等教育。美國是日本的4倍。美國的文化產業為每年產值為100億美元,日本的文化產業為每年產值為10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10倍。美國的文化交流為每年接待外國遊客500萬人,日本的文化交流為每年接待外國遊客50萬人。美國是日本的10倍。美國的文化影響為全球有1億人使用英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日本的文化影響為全球有1000萬人使用日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美國是日本的10倍。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美國在文化實力上也大大超過了日本,有著強大的優勢。

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等多方面來看,1941年時,美國與日本之間存在著巨大而明顯的國力差別。美國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日本,有著壓倒性和絕對性的優勢。這種優勢,在戰爭中更加顯現出來。雖然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取得了一時的勝利,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戰爭的基本格局和趨勢。隨著戰爭的深入和擴大,美國不斷地調動和發揮自已強大而豐富的資源和潛力,不斷地增強和提高自已強大而先進武器裝備。並讓日本提前享受到了原子武器。不斷地擴大和鞏固自已強大而廣泛的聯盟和支援,不斷地打擊和削弱日本弱小而有限的資源和潛力,日本孤立而落後的裝備和技術,日本脆弱而狹隘的聯盟和支援。最終,美國以自已強大而無可匹敵的國力,徹底地擊敗了日本,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這場殘酷而慘烈的戰爭。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的一年內取得了一系列的所謂戰略勝利,佔領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然而,這些勝利並沒有給日本帶來決定性的優勢,反而使日本陷入了過度擴張和分散防禦的困境。日本無法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所佔領的廣大地區,也無法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力量。相反,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的一年內進行了有效的恢復和調整,重建了太平洋艦隊,增加了航空母艦和潛艇的數量和質量,改善了飛機和武器的效能和裝備,加強了情報和通訊的能力,培養了大量的飛行員和指揮官。美國在1942年開始發動反攻,先後在珊瑚海、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島等地與日本海軍進行了激烈的對抗,逐漸削弱了日本海軍的實力和士氣。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沒有意識到自已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也沒有尋求與美國和解或妥協的可能性。相反,日本堅持自已的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路線,認為自已可以透過持續的戰爭來迫使美國屈服或妥協。日本沒有認真分析美國參戰後對戰爭形勢的影響,也沒有制定出合理的戰略目標和戰術方案。日本在戰爭中表現出了盲目自信、輕敵冒進、固執不變、不知變通等特點,導致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和失敗行動。相比之下,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已與日本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有堅定地決心和信心與日本進行到底的戰爭。美國沒有被珍珠港事件所打垮,也沒有對日本產生恐懼或懷疑。美國在戰爭中表現出了理性分析、審慎規劃、靈活變通、不斷創新等特點,導致了一系列的正確決策和成功行動。

日本雖然在一開始取得了一些優勢,但是沒有能夠有效地利用和鞏固,反而使自已陷入了被動和困境;而美國雖然在一開始遭受了一些損失,但是沒有失去信心和鬥志,反而使自已迅速恢復並反擊。

日本與美國在經濟、工業、科技、人力等多個方面的巨大差距,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其次,珍珠港事件後雙方的軍事行動也影響了戰爭的程序和結果。日本雖然在珍珠港事件中取得了一時的優勢,但是沒有能夠有效地利用和鞏固,反而使自已陷入了被動和困境;而美國雖然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了一些損失,但是沒有失去信心和鬥志,反而使自已迅速恢復並反擊。

日本沒有正確地估計自已與美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戰爭形勢,也沒有尋求和平的途徑和機會,反而堅持了錯誤的戰略和戰術;而美國有清楚地認識自已與日本之間的矛盾和目標,也有堅定地決心和信心與日本進行到底的戰爭信心,背後依託強大的國家機器,制定了正確的戰略和戰術。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也為同盟國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不宣而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侵略政策。日本軍國主義以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為核心目標,以解決經濟危機和資源短缺的困境為直接誘因,以挑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導地位為戰略目的,發動了殘酷無情珍珠港事件並對美開戰。

這場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也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美國人民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無畏的犧牲,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擊,最終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偉大勝利。這場勝利不僅是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衛國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國在20世紀崛起為超級大國的關鍵轉折點。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我的教官老公 重生回到校園生活 凹凸世界:嘉嘉是我的! 玄虛修真 喜歡秋葉的新書 異世界救贖者反被治癒 鹹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