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35章 婢女的鐵釘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在北宋熙寧元年(1078年)一個陰霾密佈的傍晚,開封府衙門前那面沉寂已久的登聞鼓,突然遭受一名面色蒼白、驚恐萬分的婢女猛烈撞擊,她手上的血痕與慌亂的眼神似乎預示著一場顛覆朝野的恐怖陰謀即將揭開序幕。

坊間傳聞,這起令人毛骨悚然的弒母慘劇背後,牽扯的是權貴之家——前宰輔陳執中家族。遇害者正是陳執中之妻、現任國子博士、身兼太湖知縣的陳世儒之母張氏。這樁謀殺案疑雲重重,矛頭直指陳世儒與其妻李氏這對夫妻合謀行兇。

此事震動了整個北宋朝廷,猶如颶風過境,牽連之廣使得眾多位居高位的官員瞬間墜入深淵,隨著調查深入,涉案人員接二連三地被處決,一時之間,刀光劍影、人頭落地的殘酷景象在朝堂內外瀰漫開來。

而這一系列悲劇的核心人物陳世儒,雖然官職並非顯赫,卻因血脈傳承而擁有深厚的背景。追溯其祖輩,祖父陳恕乃是宋太宗年間的參知政事,一度掌控國家財經命脈長達十數載;其父陳執中更是名震一時,不僅是宋仁宗的恩師,更有功於力薦宋真宗冊立宋仁宗為太子,在仁宗朝兩度榮登宰相之位。這樣一位家世顯赫的人物捲入如此滔天巨案,無疑讓整個帝國為之愕然,真相究竟如何,亟待層層剝繭,揭曉背後的驚人內幕。

穿越時空的迷霧,回到繁華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大宋王朝,歷史上僅有的三位未曾透過科舉正途步入仕途便登上宰相高位的人物中,陳執中便是其中的一位特例,另外兩位則是呂端和韓侂冑。不同於那些憑藉智慧與學問過關斬將的同僚,陳執中藉由父蔭庇護,踏進了波譎雲詭的大宋官場,而並未留下科考佳績的印記。

世人眼中的陳執中,常以一副寬容待人的姿態示人,對自己則嚴格自律,展現出溫文儒雅、恭敬謙遜的形象,彷彿一位遠離塵囂的謙謙君子。然而,在這看似和煦如春的表象下,隱藏的卻是他深諳官場潛規則的一面。儘管他在權謀遊戲中並未主動拉幫結派或阿諛奉承,卻憑藉著對宋仁宗的無比忠心與貼身迎合,贏得了帝王的信任,以至於兩次登上了宰相的寶座。宋仁宗曾私下感慨:“唯有陳執中,從不對我有所欺瞞。”

陳執中的人際關係實則複雜微妙,他非但未能贏得廣泛的讚譽與尊重,反而因為行事方式與內在品質飽受詬病。在那偽善的面具之後,陳執中的真實面目其實是冷酷無情、手段殘忍,這一點鮮為人知,宛如懸疑故事中的反派角色,暗藏在權力舞臺的陰影之中。

公元1054年冬末,宋仁宗至和元年的凜冽寒風裹挾著一場籠罩在京都上空的家庭罪惡。據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的披露,時任宰相陳執中在其寵妾張氏的慫恿下,親自施暴,對家中一名年僅十三歲的婢女迎兒施以酷刑,反覆鞭笞,致其遍體瘀傷,最終在極度痛苦與飢餓寒冷中悲慘離世。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場家庭慘劇還伴隨著另外兩名婢女的命運悲劇,一者活活被打至氣絕身亡,另一者不堪忍受侮辱,被剃光頭髮後絕望地上吊自殺。

事件一經揭露,猶如一顆炸彈引爆輿論,激起朝野上下一片憤慨。素來與陳執中對立的歐陽修、蔡襄等人迅速行動,聯合上奏彈劾其罪行。然而,在宋仁宗有意無意的袒護之下,陳執中竟安然度過風暴,直到次年即至和二年六月,才終於被迫卸下宰相之位。

時光荏苒,嘉佑四年,陳執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壽終正寢,享年七十。而在他去世後,年輕的張氏並未陷入孤苦無依,宋仁宗出於某種考慮,特地下旨安排她遁入空門,成為一名道士,隱居於皇家資助的道觀之中。然而命運弄人,張氏為陳執中誕下的獨子陳世儒,成為了家族香火的延續。

陳世儒在父親蔭庇下步入仕途,他與當時名門之後,天章閣待制李中師的女兒李氏喜結良緣,成就了一段門當戶對的政治聯姻。這位陳世儒不僅承載著父親曾經的宰相光環,其妻李氏也並非等閒之輩,她的母親呂氏,正是昔日宋仁宗朝的宰相呂夷簡的孫女,使得這段婚姻更加顯得權重勢盛,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在宋朝的顯赫世家之中,呂家無疑是權傾朝野的望族,其先祖呂蒙正曾是宋太宗時代的宰相,聲名遠播。呂蒙正膝下五子呂公綽、呂公餗、呂公弼、呂公著、呂公孺各個出類拔萃,均在宋廷中佔據了要職,他們的存在猶如星辰璀璨,映照著呂家榮耀的軌跡。

而在這層疊的歷史帷幕後,一位女子的身影尤為引人注目,她就是李氏,其身份非比尋常,乃是由宋朝一代名相呂夷簡的血脈所孕育而出的曾外孫女。相較於已然淡出歷史舞臺的陳家,呂家依舊繁花似錦,生機盎然。此時,呂夷簡雖已駕鶴西去,其子呂公著卻仍在政壇頂端熠熠生輝,身為同知樞密院,執掌樞機重權,地位僅次於宰相。

恰恰是這樣的家族聯姻,如同一把雙刃劍,埋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李氏嫁給了陳家的陳世儒,這個結合看似金玉良緣,實則在華麗的外表下暗潮湧動,最終引發了那個令天下瞠目的弒母大案,成為街談巷議中最為撲朔迷離的宮廷秘事。

元豐元年的夏初,1078年的一個尋常日子,陳世儒向宋神宗遞上了一份沉重的文書——丁憂申請。在這份哀切的稟文中,陳世儒悲痛陳述其母張氏突患心疾驟然離世,遵循宋代孝道與禮制,身為兒子的他亟需返回京師開封,為亡母守喪三年。宋神宗閱畢,感其孝心,遂準其所請,一切看來都循規蹈矩,平淡無奇。

僅僅過了幾個月,到了六月炎夏,平靜的局面陡然破裂,原本平淡的丁憂事務竟然裂變成為一樁震撼朝野的弒母血案。一名逃離陳府的婢女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幕,倉惶奔至開封府衙,振臂高呼,聲稱張氏夫人並非自然病故,而是遭人毒手!

新任開封府尹蘇頌面對如此人命關天的重大案情,絲毫未敢掉以輕心,立即指令精幹差役前往陳府徹查。驗屍結果令人觸目驚心,仵作詳盡查驗後揭示出張氏體內確有中毒痕跡,證實了這名婢女的指控並非無稽之談。

事實比眾人最初設想的更為駭人聽聞。在進一步解剖過程中,仵作發現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事實:張氏頭頂赫然嵌有一枚巨大的鐵釘,而這致命鐵釘顯然不是在張氏死後插入,而是直接導致張氏死亡的關鍵所在。

在繁華京城開封的心臟地帶,一場關於前宰相陳執中遺孀張氏死亡的疑雲悄然掀起。原以為是自然病故的張氏,轉瞬之間被揭露為一樁蓄意謀殺案,且兇手很可能就匿藏在戒備森嚴的陳府之內。此等聳人聽聞的訊息猶如雷霆般炸響在宋朝的街頭巷尾,百姓議論紛紛,輿論熱度瞬間飆升。

深知此案關乎朝廷顏面與社會安定的開封府尹蘇頌,立刻繃緊神經,下令全速偵破此案,不容有任何閃失。在他的督促下,執法人員雷厲風行,對陳府內的相關人員展開了嚴密審訊。在嚴苛的刑法威懾下,即便是最堅硬的頑石也會開口,陳府的奴婢們在重壓之下相繼吐露實情。

“幾位婢女合力下毒,但未能取其性命。在一個深夜,她們竟狠心用鐵釘直刺入張氏頭骨,終結了她的生命。”隨著證詞逐步清晰,鐵釘謀殺案的真相猶如一幅幅畫卷緩緩展開。

原來,張氏在陳府內長期施行暴政,對待下人極盡苛刻,積怨已久,人人畏懼。加之她與兒媳李氏之間矛盾叢生,連親子陳世儒亦與其關係疏遠,她在陳府內幾乎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夢魘。而正當陳世儒赴任太湖知縣之際,卻因貪戀京城的繁華生活,渴望調回開封任職。

在繁華盛世的開封古城,陳世儒與妻子李氏面臨著難以啟齒的家庭困境。李氏對於即將面臨的夫妻分離苦不堪言,心中湧動著一股無法抑制的情感暗流。她腦中閃過一個冷酷而決絕的想法:若除去那個令人生畏的婆婆張氏,不僅能夠擺脫心頭之患,還能順理成章地把陳世儒召回身邊,讓他得以在家丁憂盡孝。

某個尋常的日子裡,李氏找準時機,在眾多婢女面前擲下一句石破天驚的話語:“只要博士能因喪事歸來,我定會重重酬謝你們。”在這句意味深長的承諾中,陳世儒因父陳執中已逝,唯一的歸鄉理由便是為其母張氏披麻戴孝。

然而,李氏的言語並非微妙的暗示,而是赤裸裸的煽動,她直接挑明瞭意圖。府中的婢女們長久以來深受張氏的壓迫與虐待,此刻如同乾柴遇見烈火,李氏的話語宛如點燃導火索的火星。她們立即採取行動,伺機向張氏下了毒。

命運弄人,或許是張氏生命力頑強,又或是婢女們的下毒手法欠妥,這一次暗殺並未見效。本是罪孽的轉折點,若有人心存善念懸崖勒馬,或許悲劇尚可避免。然而,一旦罪惡萌芽,便如野火燎原,難以撲滅。婢女們決心一鼓作氣,徹底了結此事,她們不顧後果地將冰冷的鐵釘無情地刺入張氏的身體,終於結束了她的生命。

當塵埃落定,迷霧散開,陳府內的這場慘劇真相昭然若揭。陳世儒之妻李氏策劃並唆使婢女殺害張氏的事實,證據確鑿,無可抵賴。她,正是這場令人唏噓不已的謀殺案背後的真正主使。

當這件悖逆倫理的弒母案曝光後,猶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彈,頃刻間震撼了整個社會,激起了軒然大波。無論張氏如何嚴苛,她畢竟身為李氏的婆婆,恪守天地君親師之倫常,此番橫死實乃人世間不可饒恕的大逆之舉。

焦點集中在陳世儒身上,他是否知曉這一切,亦或是否參與其中,成為破解此案的關鍵謎團。事發當日,陳世儒正在外地履職,有確切的不在場證據,理論上排除了他的直接行兇可能。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張氏死後,陳世儒匆匆回京守喪,多日過去,竟未察覺到母親死因的異常之處,難道真是粗心大意,還是另有隱情?

府中的婢女們對此保持沉默,無人向陳世儒透露半點蛛絲馬跡,不禁讓人揣測其間是否存在某種潛在的共謀。尤其是李氏在實施這場殘忍計劃時,究竟是獨自策劃,還是與陳世儒有過交流和默契?這些疑問如同一座座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每一個關注此案之人的心頭。

儘管陳世儒表面上有著充足的辯解理由,但身為一家之長,同時也是李氏的夫君,對於發生在自家府邸的如此驚天巨案,他竟然毫不知情,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輕易撇清其應負的責任。

隨著案情愈發撲朔迷離,這樁震驚朝野的弒母案正式進入了激烈的司法較量階段。大宋朝廷派遣了最高層級的司法力量,力求撥開迷霧,還原真相。然而,即便開封府全力以赴,歷經半年多的偵查審理,案件仍然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軍巡院的官員基於現有證據,提出李氏雖有惡意,但缺乏明確指示他人殺姑的確鑿口供,按照當時的法律條款,並不足以判處死刑。另一方面,開封府尹蘇頌陷入了糾結,他認為陳世儒對妻子的陰謀並不知情,這種狀況令他左右為難,導致案件停滯不前,持續拖延。

與此同時,開封城內謠言四起,有別有用心者煽風點火,散佈陳世儒夫婦聯手謀劃殺母的不實言論,甚至謠傳開封府尹蘇頌故意包庇二人,這讓本已沸騰的輿論再度升級。而這些傳言並非全然虛構,它們背後隱藏著一些未經證實的線索。

在案發之後,李氏為了自救,求助於自己的母親,希望她能夠找尋途徑遊說同知樞密院的呂公著出面干涉此案。焦急的呂氏連夜趕往呂公著府邸,傳達了女兒的懇求。遺憾的是,呂公著雖然身處高位,但他深知職權界限,身為同知樞密院,無權插手開封府的具體審判工作。更何況,呂公著秉持公正廉潔的原則,不願為此事沾染任何不義之名,因而果斷拒絕了呂氏的請求。面對如此答覆,呂氏只能滿含淚水黯然離去。

在風雲變幻的北宋官場上,儘管呂公著堅守原則,拒絕了親戚之間的私下請託,但這起駭人聽聞的弒母案並未因此止步於司法層面。同一姓氏下流淌的血脈,終究無法完全隔斷關聯,呂公著的侄子呂希亞,一個大理寺評事,以及陳世儒的朋友之婿、贊善大夫晏靖,這兩個重量級人物開始涉足此案,介入調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晏靖不僅在官方渠道上探詢案情,甚至還與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司馬光之子司馬康進行了私下交談,探討此案的細節。這一系列的動作,猶如一塊巨石投入平靜湖面,迅速激起一圈圈漣漪。原本圍繞著人倫道德的慘烈命案,自此不再單純,它悄無聲息地與朝堂之上激烈的新舊黨爭纏繞在一起,化作一場更為複雜、更為恐怖的政治角力,讓整個北宋朝廷為之震動。

在宋神宗全力推行王安石銳意革新的變法時期,呂公著和司馬康之父司馬光作為舊黨的領軍人物,堅決抵制新政,而陳世儒的岳父李師中更是與司馬光、蘇軾、蘇軾兄弟等舊黨核心人物交情甚篤。此時,新黨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決定利用陳世儒家中的弒母案,作為攻擊舊黨的利器。

握有實權的新黨重臣呂惠卿果斷出手,授意御史舒亶接手此案,並意圖將其升級為一場政治清算,欲將舊黨勢力一舉剷除。原本一樁駭人聽聞的刑事命案,頓時引發了整個大宋朝廷的關注。宋神宗,雖支援變法,但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此案所能帶來的政治影響力,他親自過問,並對蘇頌強調:“此案涉及人倫大惡,務必徹底追查!”

負責此案的蘇頌態度中正不阿,他回應宋神宗:“此案已交由司法部門處理,臣既不敢輕縱罪犯,也不會刻意加重其罪。”在蘇頌公正無私的審理下,這起案件並未如新黨期望的那樣發酵擴大,從而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新黨見蘇頌並不配合,認定他是阻礙計劃的絆腳石,於是決定對他進行排擠,企圖將他從案件中剔除出去,從而能夠更好地操縱此案,實現打壓舊黨的政治目的。

元豐二年(1079年),蘇頌在尚未就陳世儒案作出定論之時,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祥符縣令李純所牽連的違法僧侶案波及,御史舒亶以此為契機,以“故意放縱罪犯”的罪名彈劾蘇頌,迫使他被貶至濠州出任知州。蘇頌遭貶黜,意味著陳世儒案失去了一個公正裁判的舵手,案件旋即被移交至大理寺進行重審。

這時,大理寺丞賈種民,作為新黨陣營的一員,順勢接管了此案的審理權。於是,原本的人倫悲劇逐漸演化成一場新黨打擊舊黨的政治大戲。新黨以陳世儒與舊黨關係密切為由,蓄意擴大此案的影響,陸續逮捕了與陳世儒有親屬聯絡的呂希亞、晏靖,甚至連呂公著的女婿、兒子等一干人等均未能倖免,被投入囹圄。

戲劇性的是,早已被貶謫至濠州牢獄的蘇頌,在那裡竟與同樣因“烏臺詩案”被捕的大文豪蘇軾不期而遇。賈種民試圖逼迫蘇頌誣陷呂公著曾向其求情干預此案,但蘇頌堅守底線,斷然拒絕:“誣陷他人致死,是我絕對不能做的事情!”由於蘇頌拒不合作,新黨再次對他施以貶謫。

眼看案件越鬧越大,宋神宗察覺事態失控,急忙下令將案件從大理寺轉交給御史臺審理。然而,此時御史臺的掌舵人蔡確不僅是新黨內部的重要人物,而且他與陳家有宿怨——當年蔡確的父親蔡黃裳在擔任陳州錄事參軍時,因故遭到陳執中罷免職務。新仇舊恨交織,蔡確決意藉此機會報復陳家。

同年九月,御史臺在蔡確的主導下,終於給出了結案報告:陳世儒夫婦被認定共同策劃並實施了弒母罪行,依據大宋律法,兩人應當處以極刑。

那時,宋神宗面對陳世儒一案,心中起了微妙的猶豫。畢竟,陳執中膝下僅此獨子,倘若陳世儒身首異處,陳家便面臨血脈斷絕的境地。他思索著是否能網開一面,讓陳世儒留下,延續陳家的祭祀香火,私下不禁提出:“只此一子,何不留他以保全家族祭祀呢?”

御史臺的蔡確立場強硬,對於神宗的惻隱之心不以為然,厲聲反問:“對於如此悖逆綱常倫理的滔天大罪,豈能輕易寬恕?”他的質問擲地有聲,彷彿敲響了正義的鐘鳴。

最後,鐵面無私的判決落下,陳世儒夫婦及其參與謀殺的眾多婢女共計十九人,悉數被判死刑;其他相關涉案者則被流放到邊遠之地。與此同時,因對此案處理失當、涉嫌包庇罪犯,開封府原負責官員遭受懲處;大理寺的法官們因藉機擴大打擊範圍,亦未能逃脫責罰,其中大理寺丞賈種民更是因此被降職處分。而呂公著的兒子呂希績、呂希純,侄子呂希亞,以及司馬光之子司馬康、關聯人物晏靖等舊黨子弟,紛紛因捲入此案旋渦,受到貶謫的懲罰。

背後的真相卻是,新黨意圖藉助此案一舉扳倒舊黨兩位核心人物呂公著和司馬光,透過陳世儒案發動了一場針對舊黨的全面攻勢。幸運的是,這些舊黨二代雖身處險境,卻未曾屈服於壓力,堅決捍衛父輩清譽,不曾構陷長輩。

這件看似普通的刑事案,因其背後錯綜複雜的黨派鬥爭,逐漸發酵成為新舊兩黨激烈攻訐的戰場。同一時期,還有另外兩起類似案件,如同映象般對映出朝廷內部的裂痕。自此,大宋朝廷的秩序開始暗潮湧動,漸趨瓦解。新舊兩黨為了各自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互相傾軋,這無疑為日後宋朝的衰敗乃至覆滅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改判官 失憶後我的疑心病越發嚴重了 我在死亡中求生生生生 禁地:據說我是失蹤人口 圖鑑管理員 歡迎來到詭秘之境! 六月常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