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6章 中國動畫片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這次想起來更新我的書,就是我真找不到比一些小說更有意思的事了,比如看書、(包括實體書)、玩遊戲什麼的都膩了。

你如果瞭解日本動漫,並且最近還關注,就會聽說進化之實的作者新作又動畫化了。進化之實是什麼呢?一開始是日本經典異世界穿越輕小說。

日本經典異世界穿越指的是主角穿越到一個特定的異世界。只要你看到這個異世界有魔力、新手村、冒險者公會、地下城、魔王、勇者(最好拿著寶劍)、魔法學院、類中世紀背景,那就是日本經典異世界,據說鼻祖是刀劍神域。

我聽到這個訊息,第一個想法是我當初為什麼外語沒學日語?如果我當初學了日語,現在就可以去日本小說網站投稿小說了。

你可能會說:這跟你有什麼關係?其實日本動漫有一些是有原著小說的。有些日本動漫最開始只有個小說,這種一般都叫輕小說,然後你寫出名後漫畫公司找你改編成漫畫了,就叫漫畫化;

如果寫的再出名一點,有動畫公司找你改編成動漫那就叫動漫化。如果一個動漫直接從輕小說改編,那就叫輕改,如果直接從漫畫改編的那就叫漫改。

像什麼《回覆術士的重啟人生》、《轉生成為史萊姆這檔子事》、包括我前面說的進化之實等大名鼎鼎的日本異世界動漫投稿來自於一個輕小說網站:成為小說家吧。

這個網站和番茄類似類似的一點是門檻低,所以就容易誕生垃圾。進化之實就是垃圾裡耀眼的一坨(是不是最耀眼的我不知道),所以有人也叫進化勾使。

小說最重要的兩點一般就是劇情和文筆。文筆就不用說了,這些日本輕小說就沒什麼文筆好的,你就當大綱看完了。

劇情屬實逆天,尬就不說了,進化勾使劇情最逆天的是主角往動物園開後宮。什麼意思呢?主角的後宮是都是動物變的,而且都能從人和動物之間來回變換。至於動畫化新作的劇情也就是小學生水平。

其實日本動漫尤其是異世界動漫主要靠動畫啊。日本的動漫真的比我們發達多了,我們的動漫要麼短的要命,去掉OP(片頭)跟ED(片尾)也就5分鐘。要麼就是跟動態漫差不多的水平,還不如那些成人動漫。爛的我以後可能都不會單開一章講。

比如火出圈的《鬼滅之刃》,《鬼滅之刃》主要是動漫公司改的好,加上特效畫的好,你要是看原著試試,八成你看不下去。

假如我當時學了日語,我可能就直接照著番茄或者起點等網站的一些出名的作品稍微改吧改吧,然後就發到成為小說家吧,到時候就賺的盆滿缽滿了。

眾所周知番茄的作者平均水平跟起點創世什麼的比不了,但只要你的水平不是番茄裡最差的一批,那麼你到日本寫輕小說就很有可能被動畫化,因為你這個水平到日本已經算挺高的了。

會日語朋友可以試一試,爭取把日本觀眾的錢掏空,(來彌補水資源被日本汙染的損失)。

看到標題你會發現明明是中國的動畫片,那為什麼要講日本動漫呢?首先是因為這方面我有感而發,所以我就順便提一下,再加上動漫跟動畫片有一點關係。

我認為動畫片和動漫的區別是:動畫片主要受眾是12歲以下的人,動漫的主要受眾是12~22歲的人。

提到動畫片你們第一個想到什麼?喜羊羊?熊出沒?貓和老鼠?還是海綿寶寶?問我的話想到的差不多就是這些。

但是我要是問你我國的第1部動畫片叫什麼?最早什麼時候播出的?也許你會說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啊,恭喜你答錯了,這說明你接著看不白看。

嚶嚶嚶好難過~,一開始我以為我國第1部動畫片是神筆,這個誕生於1955年。寫的時候需要查資料,結果不查不要緊一查嚶嚶嚶!寫的500字白寫了全得刪!

先是查到了1950年的《謝謝小花貓》。然後又查到了1941年的《鐵扇公主》。之後又查到了1926年的《大鬧畫室》。最後才查到最早的1922年《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中國動畫片的歷史比我想象得要悠久。

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由萬氏兄弟製作,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只是動畫廣告不算是動畫片兒,所以讓我們從大鬧畫室講起。

大鬧畫室算是嚴格意義上中國第1部動畫片,但很可惜根本沒有留下影片資料。之後萬氏兄弟又出了《一封書信寄回來》(1930)等幾部動畫片,可惜都沒留下影片資料。

萬氏兄弟是中國動畫片之父,一共四個人,但只有兩個人是親兄弟。

你現在能找到有影片最早的動畫片是《鐵扇公主》,是有聲動畫。但其實鐵扇公主並不是最早的中國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才是(1935),當然也是萬氏兄弟製作的。

之後就不得不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他是中國早期動畫片的搖籃,於1957年成立。但是我查資料發現了他最早的動畫是謝謝小花貓(1950)。這是因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是1949年建立的,後來萬氏兄弟也加入進去。

上海美術電影製品廠是不少人童年的回憶。我小時候看這個,我媽小時候也看這個。你會發現這個時期動畫片透露著一種質樸,不光是動畫片,別的東西也一樣。只不過在80年代開始這種質樸減弱,到00年研就剩了一點,10年後就徹底消失了。

這種中國建國到改革開放的質樸得用心去感受。看看當時的老物件:軍綠色或者灰藍色的大衣、糧票,還有當時勞動的海報,之前我在家裡還翻到過毛主席大頭章。

當時的人只想著跟黨走,好好幹就能吃飽飯。根本沒有什麼現在的花花腸子和短影片這種玩意兒。

這種質樸有沒有用啊?我覺得是有用的,但說不上來為什麼有用。可能多年以後你再感覺會有一種溫馨和歸屬感。

50年代到70年代,誕生了不少優秀的動畫片,比如水墨畫:《小蝌蚪找媽媽》、木偶戲:《阿凡提》,還有我之前提到的神筆。

然而在70年代以前的技術也不發達,所以你會看到當時的動畫片比較暗淡(飽和度低)。當時的中國老百姓都窮,不信你問問你爺爺輩兒的人,就算富當時最多流行的磁帶。但磁帶是放不了影片的。做動畫片的人基本上都是靠吃大鍋飯和憑自己的熱愛度日的。

從80年代開始光碟流行了。這裡科普一下常用的光碟有三種:CD、DVD、BD。他們的儲存量是依次往上遞增的:750MB、3GB、40GB。現在你買歌手演唱會專輯一般用的是BD光碟。我覺得光碟暫時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這時候賣動畫的光碟,比如我整理家裡的光碟就發現了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第1季和第2季的動畫片光碟。

我鼓搗光碟最重要的是想翻錄這些光碟,翻錄相當於把光碟那個歌曲別下到電腦上,但是翻錄是一種特殊的技術手段,比複製貼上要複雜。

再加上這時候老百姓富裕一點了,可以買得起電視了。於是有光碟再有電視,再加上央視技術也強一些,於是這之後的小孩童年裡就有不少動畫片了。這時候最出名的動畫片是剪紙動畫片:《葫蘆娃》。

90年代的動畫片有一些開始有現代動畫片的影子了,主要是套路開始對味、去一些質樸,數量也急劇增多。

千禧年的動片畫也是中國動畫最後的輝煌。就比如說喜羊羊,幾千集了,就不用我多說什麼了。還有陶喆的爸爸陶大偉拍的《帥狗黑皮》,陶喆還唱了主題曲《活得更精彩》。我推薦這時期的一個動畫片:《神兵小將》。

神兵小將是由黃玉郎漫畫《神兵玄奇》改編過來的,神兵玄奇尺度非常大,不建議未成年看,但央視就是強,把成人漫畫硬是改成子供向有點日本動漫的動畫片。(片頭是林俊杰作曲王心凌演唱的夢的光點)

劇情基本上就圍繞著親情、友情,本來應該我小學看的,結果我高中才看,只能怪我小學的時候電視趕的不巧。順便說一句,如果你喜歡看進化勾使這樣的答辯,那我建議你把第二季也看了(3D建模拉、劇情拉、前26集配音拉等)。

再到10年動畫片跟現在差不多了,我記《熊出沒》(2012)剛出來的那年暑假,看的笑得肚子痛。後來我再看,就算是看第一季,我也沒覺得有意思,這是因為我長大了,而且臺詞改了,裡面的粗話都改沒了。熊出沒的第0季其實叫笨熊笨事。

之後動畫片也就那樣了,答辯滿天飛,我也不再看了,畢竟海綿寶寶或者貓和老鼠這樣全年齡段適合看的非常少。我現在也就偶爾看看老動畫片兒懷念一下童年。

現在不管是動畫片還是電視劇又或者是電影,明明現在的技術都比以前好,資金比以前充足,但是效果卻比以前差遠了,這是為什麼呢?

家長舉報是個小原因,主要是以前吃大鍋飯的時候你掙這麼多就是這麼這麼多,所以人們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創作,但現在人們都很想快點搞錢,自然就不管什麼質量了。

但其實也側面反應了我們技術的落後。別看小蝌蚪找媽媽呀、阿凡提呀、葫蘆娃這些動畫,都是我們費非常大的精力一幀一幀擺出來的,根本做不到流水線生產。

反觀日本動漫,雖然文化內涵不如我們的老動畫,但是他們能做到每年能生產幾部不錯的動漫、除了那幾坨答辯剩下的將近一百部質量也至少到了合格線。

現在很多的動畫片都拍3D,比如《雷鋒的故事》,是因為3D有補貼。其實3D建模好比2D都難看多了,但是糊弄卻很容易。

將來中國想成為動畫片強國,我覺得突破口就在3D上。結合我們的傳統文化弄一個什麼紙的3D建模,加上水墨物理的引擎等等等等。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都市之玄幻仙尊 啞花:葬花之墓 末世異形夢蛛 爭霸,我為無敵!!! 統一宇宙 大小姐別再回頭 我在異界浪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