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九章 【兵智】將軍的智慧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兵智通常指的是軍事指揮中的智謀和策略。

在中國古代,兵智是軍事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涉及到戰爭中的策略運用、敵我雙方的心理博弈以及各種戰術的靈活運用。古代的兵書如《孫子兵法》、《六韜》等都充滿了對兵智的討論和記載。兵智不僅僅是軍事指揮官個人的智慧體現,更是整個軍隊作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具體的歷史文獻中,比如馮夢龍的《智囊》,兵智部收錄了很多關於古代名將如何運用智慧取勝的故事。例如,岳飛提出的“仁、智、信、勇、嚴”五德中,“智”被認為尤為重要。又如狄青在上元節期間,故意張燈結綵,宴請將校,假裝放鬆警惕,實際上卻暗中發兵,成功攻克了崑崙關。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將領如何在戰爭中運用智慧和策略來取得勝利。

兵智體現了古代軍事指揮官的智慧和謀略,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現代,這一概念也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理論和實踐中,強調指揮官需要具備快速判斷形勢、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

袁崇煥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此時的袁崇煥手裡只有一萬多兵,但是後金大軍多他十數倍,寡眾懸殊,軍情危機,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守關的將領高第卻被嚇破了膽,他連忙命令關外的所有明軍全部撤退。袁崇煥接到命令後非常憤怒,拒不執行,結果高第不管他,而是把其它所有軍事據點全部撤回,丟棄了一直以來辛辛苦苦收回來的土地,此時,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袁崇煥卻非常鎮定自若,他向部下表明要與後金大軍決一死戰的決心,隨後下令把城外的糧食全部運送到覺華島,又燒燬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堅決不給後金留任何東西。緊接著他命令參將祖大壽率兵到寧遠的西北,作為後援來牽制後金的軍隊,等做完了這些準備之後,袁崇煥親自率領軍隊駐守城內,四門緊閉,組織百姓巡邏,運輸火藥,準備和後金決一死戰。

後來努爾哈赤殺到了寧遠,攻城之前,先命令一支部隊繞到寧遠後方切斷了所有通往山海關的道路,顯然一開始努爾哈赤是想用計招降,可是袁崇煥識破了他的詭計,努爾哈赤見勸不動袁崇煥,便下令攻城。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袁崇煥善用軍隊,精於指揮,努爾哈赤居然無法從他手上討得半點便宜,不僅如此,袁崇煥還用大炮重傷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被救回軍營後,下令趕緊停止攻城,第二天便撤軍了。

寧遠這一仗打的非常慘烈,但是袁崇煥取得的寧遠大捷,極大地振奮了明朝軍隊計程車氣,這場戰役的勝利,與其說是用了什麼出色的謀略,不如說是袁崇煥的勇氣、意志和努爾哈赤誓死一搏換來的,也就是我們說的亮劍精神。

努爾哈赤

薩爾滸戰役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到三月間,明朝與後金在薩爾滸及附近地區與明朝軍隊發生的一場戰役。自努爾哈赤起兵後,經過幾十年的攻佔,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並在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三年)正月攻下明城撫順、清原。明廷為了安定遼東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天命四年),集結約十萬大軍,號稱四十七萬大軍分四路征討後金。努爾哈赤率領八旗憑藉“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戰術在薩爾滸等地五天時間擊敗三路明軍。戰後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10餘人,喪失騾馬萬餘匹,損失各種火器兩萬餘支。此役明軍損失殆盡,後金大勝,從此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一蹶不振,再無還兵之力,從而改變了遼東軍事格局。戰後禮部尚書何宗彥評價:自此遼東何將可戰,何兵可守,何險可據,何援可憑,都城岌岌乎。

在這場戰役中,努爾哈赤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能力。他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有效地利用了後金軍隊的騎兵優勢,迅速擊敗了明軍的三路進攻。他還善於運用地形,選擇了有利於後金軍隊的戰場,使得後金軍隊在戰鬥中佔據了主動。同時,努爾哈赤還展現了出色的外交手段,透過外交手段爭取到了一些部落的支援,擴大了後金的影響力。

李自成

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李自成、羅汝才等部農民軍與明朝山西、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保定總督楊文嶽及總兵賀人龍、李國奇、虎大威等所率4萬官軍在河南項城交戰,是為項城之戰。李自成得知明軍部署後,決定採取設伏戰術,讓大隊人馬埋伏,小部分佯裝渡河,將明軍引入埋伏圈。最終,李自成大敗明軍,斬殺傅宗龍。

傅宗龍被殺後,朱由檢提拔汪喬年為總督,並命令其帶兵出通關打擊李自成的義軍。汪喬年集結了3萬人,帶鄭嘉棟、牛成虎、賀人龍等將領出潼關,不久後到達洛陽。汪喬年分析形勢後認為,李自成正在圍攻郾城,如果直接去郾城與李自成交戰,恐怕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於是決定去攻佔義軍的後方基地襄城,讓李自成腹背受敵,郾城之圍自解。戰術決定後,汪喬年把步兵和火器部隊留在洛陽,親率2萬騎兵,進佔襄城。之後,他率兵駐城外,讓賀人龍、鄭嘉棟、牛成虎各帶一路人馬,在襄城東40餘里處駐紮,與洛陽的部隊遙相呼應。

李自成得知襄城淪陷後,想到腹背受敵將對義軍十分不利,於是立即改變戰術,只留了一部分人馬監視郾城,親率10萬大軍,奔赴襄城,趁汪喬年遠道而來尚未立穩腳跟猛烈進攻汪喬年部,不戰即潰,賀人龍、鄭嘉棟率部逃跑,汪喬年不得不退守襄城。留守襄陽的左良玉,不敢前來支援。五天後,襄城被攻破,汪喬年及副將張國欽、張一貫、黨威等人被擒獲斬首,汪喬年設計兩面夾擊義軍的計策也化成了泡影。

李定國

李定國是南明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他以其智勇雙全和出色的戰略才能而聞名。以下是一個關於李定國智慧的故事。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清朝入關建立了新的政權。李定國率領南明軍隊與清軍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鬥。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李定國面臨著強大的清軍壓力。

面對敵軍的強大兵力,李定國沒有選擇直接與清軍正面對抗,而是巧妙地運用了計謀。他深入研究了敵軍的部署和弱點,並制定了一個出其不意的戰略。

李定國派遣了一支小分隊,佯裝敗退,引誘清軍追擊。清軍見狀,以為南明軍隊已經潰敗,便貿然追擊。然而,這正是李定國設下的陷阱。他在敵軍追擊的路上設下了伏兵,等待著清軍的到來。

當清軍陷入埋伏圈時,李定國的伏兵迅速出擊,給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清軍在混亂中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陷入了被動局面。

李定國還善於利用地形和環境來增強自已的優勢。他選擇了有利於自已的戰場,巧妙地佈置防線,使清軍難以突破。同時,他也注重與士兵們同甘共苦,賞罰分明,使他們保持高昂計程車氣。

透過這些智慧的戰略和策略,李定國成功地擊敗了清軍的進攻,並取得了重要的勝利。他的智慧和領導才能不僅為南明軍隊贏得了戰鬥的勝利,也為他贏得了士兵們的尊敬和信任。

這個故事展示了李定國在戰爭中的智慧和決斷力。他不盲目冒險,而是透過深思熟慮和巧妙的謀劃來取得勝利。他的智慧和勇氣成為了南明軍隊的榜樣,也為後人所稱頌。

鄭成功

在 17 世紀的中國,正值明清交替的動盪時期。一位名叫鄭成功的將領,因其英勇無畏和堅定的抗清信念而聲名遠揚。他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人尊稱他為“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而被稱為“鄭延平”。

1661 年,鄭成功親率 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勇往直前,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前往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臺灣。

荷蘭侵略軍聽聞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他們將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船,企圖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然而,鄭成功的軍隊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阻擋。

鄭軍乘海水漲潮之機,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在激烈的戰鬥中,荷蘭侵略軍的“赫克託”號戰艦企圖攻擊鄭軍。但鄭成功一聲令下,60 多隻戰船一齊發炮,將“赫克託”號擊沉。與此同時,鄭軍還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向鄭軍投降。而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長達 8 個月之久。最終,他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鄭成功終於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淪陷 38 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這場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鄭成功的英勇事蹟傳頌千古,他的堅定信念和無畏勇氣成為了後人敬仰的楷模。他的勝利不僅為中國人民贏得了尊嚴和自由,也為國家的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臺灣的收復標誌著中國人民對侵略者的有力回擊,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這一歷史事件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讓他們明白,只要團結一心,堅定信念,就能夠戰勝任何困難,實現國家的繁榮和發展。

年羹堯

年羹堯徵西藏時,一天夜晚,三更時分,萬籟俱寂。突然,一陣疾風從西方襲來,呼嘯而過,片刻後又恢復了寧靜。年羹堯警覺地察覺到這陣異常的風聲,他立刻意識到情況不對勁。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力,他當機立斷,急忙叫來某參將,下達了一道緊急命令:“率領飛騎三百,火速前往西南密林中搜查賊人!”

參將接到命令後,不敢有絲毫耽擱,率領著三百精銳騎兵,如箭一般疾馳而去。他們深入密林,警惕地搜尋著每一個角落。不久,密林中傳來了激烈的戰鬥聲,顯然,年羹堯的判斷是正確的,賊人真的潛伏在那裡。

最終,參將成功地將賊人一網打盡,凱旋而歸。眾人對年羹堯的精準判斷和果斷行動感到十分欽佩,紛紛詢問其中的緣由。年羹堯微笑著解釋道:“那陣疾風瞬間消失,絕非自然之風,而是飛鳥振羽之聲。夜半時分,鳥兒通常安靜棲息,若突然驚起,必定是有什麼驚擾了它們。由此推斷,西南方向十里處有叢林密樹,是宿鳥棲息的地方,而賊人很可能潛伏在那裡,驚起了群鳥。”

眾人聽後,對年羹堯的智慧和洞察力讚歎不已。他能夠從細微的跡象中察覺到賊人的存在,並迅速做出準確的判斷,實在是智勇雙全。

這個故事傳頌開來,人們對年羹堯的欽佩之情更甚。他的智謀和果斷成為了軍隊中的典範,也為他在戰場上贏得了無數次的勝利。年羹堯的名字成為了勇氣和智慧的象徵,激勵著更多的人為國家的安定和繁榮而努力拼搏。

福康安

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1791年12月25日),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福康安臨危受命,率兵從北京出發,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青海,準備由青海西寧入藏。然而此時正處於寒冬,乾隆擔心道路艱難,命他改道而行,但福康安認為軍情緊急,依舊從西寧一路入藏。他們不僅要克服惡劣的天氣,還要面臨高原反應的折磨,很多人由於水土不服染病身亡。經過六十天的艱難行軍,他們終於抵藏,穿越世界屋脊,一般人起碼要一百多天,福康安雖然年富力強,也是感寒犯病,於是在拉薩休整,同時乾隆也命他們抵藏後儘快出兵作戰,收腹失地,不給敵人一滋機會。

在準備充足之後,福康安率領一萬多人向西藏南部邊境進發,經過將士們的浴血奮戰,終於收復了擦木和濟嚨,徹底地將尼泊爾軍隊趕出邊境。

本來清兵可以罷兵議和,但是乾隆認為必須攻入尼泊爾境內,佔其都城,迫使其歸降,狠狠地給他們一個教訓,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使得邊境永得安寧。於是福康安又繼續進軍,雖然一路上都是高山峽谷,道路狹小危險,但是福康安還是追擊到離敵人首都一百餘里的地。尼泊爾見勢不妙,急忙派人向他求和,但是福康安以為是緩兵之計,帶足軍糧繼續前進,六戰皆勝,殺敵甚多,威震尼泊爾。

尼泊爾不得不乞降,但是福康安到了熱索橋後,以為勢如破竹,立下大功,越來越驕傲自大,士兵也產生了懈怠思想,所以尼泊爾趁機而入,打得清兵傷亡慘重,再加水土不服,清兵死傷很多,尼泊爾趁機又來求和,福康安也知道此時自已和部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於是答應了求和,並且要求其歸還了搶去的珍寶。

曾國藩

1853年3月,60萬太平軍浩浩蕩蕩進入南京,控制了東南半壁江山,滿清朝野為之震動不已。此時,距金田起義僅2年2月,這速度不是一般快,比明太祖朱元璋還要狠,堪稱史上之最。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太平天國有如此戰績,與廣大將士之英勇奮戰分不開。有意思的是,這支軍隊卻一步步被後起之秀湘軍給耗死了,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後期太平軍,經過李秀成等大規模擴充,已經擁有百萬之規模,可每次與湘軍作戰,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吉字營”殺進天京,滅了太平天國,凌遲了幼天王洪天貴福。那麼,湘軍憑啥擊敗這支百萬大軍呢?曾國藩告知答案,就六個字而已——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的意思是: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深溝築高牆,挖六英尺深的壕溝,築八米高的城牆,高牆一尺,築堅固營,然後湘軍輪流休息,讓足夠的部隊處於戒備狀態,以防止太平天國的進攻。這樣一來,太平軍雖然無法進攻湘軍,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湘軍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搭建營地,部隊的機動性大大降低。

但這對曾國藩來說不是問題,因為他根本不跟著太平軍到處亂跑,而是慢慢地朝著太平軍的要點一路紮營紮營,從來不衝上去,不因為流動性差。隨後湘軍到達太平軍把守的城池後,繼續瘋狂修復軍營,直到整個城池被圍得死死的,守軍出不來,援軍也進不去。太平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進攻湘軍的營地,打亂對方進攻的節奏,要麼等湘軍慢慢困死城池後再進攻下一座城池。無論如何選擇,太平軍都別無選擇,只能與湘軍正面對抗,這正中了曾國藩的下懷。畢竟他有清朝的支援,整體實力和資源都比太平軍強很多,所以不怕打仗消耗。

就這樣,湘軍陸續圍攻安慶、九江等城市,最後圍困天京,擊敗了太平軍。這個策略很有效,但是太費時間了,湘軍的圍攻是以年為依據的,這太死板了。左宗棠曾嘲笑曾國藩的戰術“苦澀無味”,他一點也不喜歡,而李鴻章也對這種“固守據點、愚戰”的愚蠢戰術不屑一顧,他選擇給淮軍裝備洋槍大炮,以火力取勝。

曾國荃

國荃以善於圍城攻堅著稱,人送外號“曾鐵桶”。曾國荃每次率領所部吉字營湘軍,圍攻太平軍守衛的城池,他上來二話不說先派兵挖掘兩道又寬又深的壕溝,斷絕城內太平軍的出路和糧草供應,這一圍就是大半年,反正他有糧食吃所以不著急。城裡人衝不出來,如果來了太平天國援軍,曾國荃就圍點打援,直到把城內的守軍餓到前心貼後背,餓到拿不動刀槍站不起來,曾國荃再攻城,進了城直接收割人頭就行了。

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荃率兵水陸並進包圍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內太平軍戰力並不弱,曾國荃包圍南京兩年未取得實際戰果,直到同治三年,才攻克了鐘山上的太平軍大營。

此時,朝廷認為這是攻克南京最佳的時機,便急命李鴻章發兵會攻南京,援助曾國荃。但李鴻章認為曾國荃部圍困南京已久,若此時前去,即使攻破南京也會被認為是搶功,便一直按兵不動。就這樣,曾國荃一直圍困著南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伴隨著一陣響徹雲霄的轟鳴聲,南京城門轟然倒塌,大批手持利刃的湘軍蜂擁進入南京城,並與城內太平天國殘餘的起義軍鏖戰了3個多小時,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李秀成

1859年初,李昭壽、薛之元叛變,江北全椒、滁州、來安、天長、江浦等戰略要地都落入清軍之手,天京事變後,李秀成元氣大傷,困守浦口,麾下兵馬不到一萬。此時,陳玉成正在太湖、潛山一帶與胡林翼軍團戰鬥,也沒法救援李秀成。更關鍵的是,洪秀全不信任他,阻止他回京。

在這危急時刻,李秀成堅持作戰,感動了洪秀全,為了拉攏人心,洪秀全冊封李秀成為忠王千歲,寓意“萬古忠義”,激勵他繼續殺敵。對此,李秀成在自述中有說。區區1萬餘人,又處在包圍之中,若是消極防守,只有死路一條,那麼,該如何打破困局呢?李秀成給出了答案:將戰場引入外線,跳出內線,尋找機會進行破敵。

李秀成實施“圍魏救趙”計劃,奔襲杭州、湖州,吸引和春分兵出擊,然後一戰定乾坤。“圍魏救趙”計劃非常具有冒險性,既要防守浦口,又要長途奔襲,還要及時返回天京作戰,談何容易。如果杭州攻不下,或者和春沒有分兵,而是直接強攻天京,又該如何辦。

奔襲杭州、湖州,在太平軍將士看來,勝利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楊輔清等皖南太平將領,起初拒絕作戰,沒有參與“圍魏救趙”的行動中,他們不認為天京能夠解圍。

隊友不支援,李秀成、李世賢兄弟只能自已行動,他們在蕪湖召開會議,然後分兵行動。最終,李秀成以少勝多,成功運用奇智取得了勝利。

馮子材

19世紀80年代,法帝國主義企圖把廣西、雲南變為法國殖民地。1885年2月23日,法軍從越南北方的北寧、諒山陸路進攻鎮南關,清軍潰散,法軍炸燬關樓,並在廢墟上立了一根木柱,上用中文書“廣西的門戶已不復存在”進行挑釁,廣西震動,情勢危急。

危急關頭,清廷任命年近7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戰鬥。馮子材奉命率領所部奔赴鎮南關後即刻深入瞭解民情,視察關隘要地。他看到,雖然守邊軍民鬥志高昂,但軍費緊缺、訓練不足、兵械簡陋。他與蘇元春等將領商議認為,部隊只有少量槍炮,和全部使用新式槍炮的法軍硬拼肯定吃虧,必須以已之長制敵人之短。

他大膽起用當地壯族青年蒙大,委任其為敢死隊隊長,商量作戰計劃方案。同時,馮子材綜合了各部將領和群眾意見,決定在關前隘的東嶺和西嶺,用土石砌起一條高7尺、寬1丈的長牆,長牆前面又挖了一條深4尺、寬1丈的塹壕,塹壕前面的開闊地裡又挖了三百多個梅花坑,給法軍佈下了天羅地網。然後,馮子材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決心和氣概,帶著一口棺材和兩個兒子一起佇立於前線。

1885年3月23日,法軍統帥尼格里率法軍二千餘人分三路大舉進犯而來。西路法軍從文淵(今同登)出發經弄堯和弄懷沿偏道入龍門關,東路法軍從諒山出發直撲小青山,中路法軍主力則沿關道而入,直接進抵鎮南關的關前隘長牆下。

嚴陣以待的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投入戰鬥。首日激戰,雙方相持不下。

3月24日凌晨,大霧瀰漫,法軍傾巢而出,配備三個炮隊向鎮南關發起猛烈攻擊,一時間槍彈橫飛,長牆欲破,炮聲震徹山谷。眼見法軍火器兇猛,情勢危急之下,馮子材急令守軍開啟柵門,親自提刀上陣,率領兩個兒子及各部官兵猛烈衝殺,以肉搏戰全面殺退有槍有炮的驕橫法軍。

3月25日,士氣高漲的守軍及民兵在馮子材號令下發起總攻,憑藉冷兵器追擊潰敗法軍至關外一二十公里,大獲全勝,迫使法軍丟盔棄甲撤回到諒山以南,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當馮子材下令搜山以清剿被打散的法軍時,許多普通群眾也拿起棍棒鐵叉穿林越山,漫山遍野四處搜尋,更是讓潰敗的法軍膽寒。此役甚至導致當時的法國茹費裡內閣集體辭職。

張德成

1900 年,張德成率領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天津城東南的馬家口一帶,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八國聯軍在租界的各道口建立了堅固的工事,還埋下了大量的地雷,給義和團的進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初六的激戰中,張德成意識到必須想出一個辦法來突破敵人的地雷封鎖。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施展出古老而驚險的“火牛陣”。張德成組織義和團戰士們將油絮捆綁在幾十頭牛的尾巴上,然後點燃。受驚的火牛們開始狂奔,它們的尾巴上燃燒著熊熊火焰,如同一群兇猛的巨獸,衝向租界。

敵人被突如其來的火牛嚇得驚慌失措,原本隱藏的地雷被火牛掃除一空。義和團民們見狀,士氣大振,他們緊緊跟隨在火牛後面,奮勇衝鋒。租界內的建築物在義和團的攻擊下紛紛被摧毀,敵人陷入一片混亂。

初十,張德成再次設下埋伏,當敵軍企圖偷襲時,他們遭遇了義和團的猛烈反擊。義和團民們團結一致,以勇敢和頑強的鬥志,給予了敵人沉重的打擊。

張德成的火牛陣展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也彰顯了義和團戰士們保衛家園的堅定決心。他們不畏強敵,以巧妙的策略和頑強的戰鬥精神,為國家和人民的尊嚴而戰。

李宗仁

當初信誓旦旦出川抗日的川軍,因為抗戰不力被攆回四川,這讓川軍將士感到十分窩囊,他們紛紛請纓表態,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這樣窩窩囊囊地回去。最後,透過何應欽的關係,透過白崇禧的斡旋,第22集團軍最終被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收留。

據說白崇禧向李宗仁推薦第22集團軍時,特意說明該部戰鬥力弱,讓李宗仁要有心理準備。李宗仁回答說:“諸葛亮還用草人借箭呢?川軍總不能連草人都不如吧!”。第22集團軍到了山東戰場後,李宗仁問鄧錫侯有什麼要求。鄧錫侯說,只要給部隊補充武器彈藥,士兵待遇和別的部隊一樣,川軍保證和日軍血戰到底。

臺兒莊抗戰時,李宗仁沒想到川軍的要求這樣樸實,於是將他們帶到了桂軍的補給處,讓他們槍支彈藥隨便拿,但一定要用到抗日戰場,並且還抽調了一批火炮補給第二十二集團軍。鄧錫侯和川軍將士都對他十分欽佩,之後在戰場上川軍作戰十分英勇。

在李宗仁的支援和幫助下,川軍逐漸成為了一支王牌軍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宗仁收留川軍的故事,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也為川軍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薛嶽

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薛嶽將軍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指揮才能。他深入研究了敵我雙方的特點和地形,創新性地提出了天爐戰法。

在戰鬥中,薛嶽將軍巧妙地佈置了一系列的防線和據點,形成了一個如同天爐般的陣勢。他命令部隊在敵人前進的道路上進行節節抵抗,不斷消耗敵人的力量。同時,他還組織了伏擊和側擊部隊,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使敵人陷入混亂。

當敵人被誘入天爐的核心區域時,薛嶽將軍果斷下令進行合圍。中國軍隊從四面八方撲向敵人,形成了嚴密的包圍圈。在激烈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充分發揮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共同抗擊敵人。

最終,經過艱苦的奮戰,中國軍隊成功地運用天爐戰法取得了勝利。薛嶽將軍的智慧和勇氣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智慧故事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陳明仁

1944年春,陳明仁指揮中國遠征軍第71軍,在中緬邊界抗擊日軍,攻打龍陵。在飛機、重炮和兩個師的合力圍攻下,經過十天九夜的浴血奮戰,第七十一軍在陳明仁將軍的直接指揮下,奪回了龍陵城。

但是,戰爭遠遠沒有結束,馬上準備下一場戰役,即攻打回龍山。要想取得滇西抗日的勝利,拿下“回龍山”是最後關鍵。1945年1月,回龍山“山地攻堅戰”正式開始。當時,第十一集團軍首先派了第二零零師和第九師擔任圍攻回龍山的任務;而第二零零師和第九師在美軍飛機的支援下,圍攻回龍山已經有12天了,付出了傷亡過半的代價,卻依舊沒能攻下回龍山。

蔣介石十分著急,一聽說陳明仁拿下了龍陵城,便立刻讓遠征軍司令部打電話找陳明仁過去議事。剛從龍陵城戰場上下來沒多久的陳明仁,一接到遠征軍司令部的電話,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司令部。一到那裡,他才知道原來上級要求他立刻率領第七十一軍接手第二零零師和第九師的任務——圍攻回龍山。

國民黨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黃傑對陳明仁說,第二零零師和第九師已經圍攻回龍山十二天了,卻久攻不下,他與衛立煌司令官商量過後,認為只有陳明仁出馬,回龍山才能打下。第七十一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拿下了龍陵城,戰士們剛剛從戰場上下來,還沒來得及休整,現在又要上另一個戰場,他們該有多疲憊,但攻打回龍山的重要性和來自上級的信任和囑託,讓陳明仁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站在另一旁的一個高個子美國聯絡官,透過翻譯告訴陳明仁和黃傑,根據美國指揮部的指示,從明天開始,他們不會再派飛機援助,也不會再空運物資了。黃傑連忙向美國聯絡官介紹說,這是第七十一軍的陳明仁將軍,攻打回龍山的任務現在就正式轉交給他。希望他們不要停止空援,請放心,有陳明仁將軍在,好訊息一定會到來。看著剛從戰場上下來沒多久的陳明仁,美國聯絡官似乎不太相信陳明仁的能力,他問道:“不知陳將軍,需要多久可以拿下回龍山?”陳明仁毫不猶豫地回答:“第七十一軍明天到達,後天開始接防,第三天便可拿下回龍山。”這種堅定的語氣讓在場所有人都十分震驚,畢竟,先前第二零零師和第九師在美軍飛機的援助下,圍攻了回龍山十二天,也沒有拿下回龍山,而陳明仁現在居然誇口說只要一天就可以拿下回龍山,別說是美國聯絡官了,便是黃傑等人都很震驚。

陳明仁在面對美國聯絡官質疑自已“一天憑什麼、有什麼根據一天內能攻下回龍山?”時,回答說:“中國有句古話軍中無戲言,身為中國軍人,第三天若是沒能拿下回龍山,我便與回龍山共存亡。”看來,陳明仁對自已的部隊實力非常自信,都立下了軍令狀。

從遠征軍司令部回來後,陳明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緊急召集各師團長、炮兵指揮官、空軍聯絡官和通訊營長等人一起研究、部署圍攻回龍山的作戰計劃。陳明仁將軍首先向大家分析了日軍和我軍的裝備態勢,隨後又提出了一個重點:日軍崇尚武士道,最擅長頑固死守,對此,第七十一軍便可有針對性的進攻。

在攻堅戰前夜,陳明仁將指揮所設在第88師的前沿陣地,他親自督戰,以鼓舞士氣。第二天拂曉,攻打回龍山的戰鬥打響。陳明仁命令部隊以2\/3的火力猛轟回龍山主陣地,以1\/3的火力指向日軍的後方和三臺山,以截斷日軍的機動增援。日軍以為71軍要主攻三臺山,他們把主要兵力迅速轉移到了三臺山方向。

8時,陳明仁命令歸屬他指揮的盟軍航空兵迅速出擊,轟炸回龍山高地。3架轟炸機奉命對回龍山高地進行輪番俯衝掃射,回龍山濃煙滾滾,烈火騰空而起。緊接著陳明仁又命令炮兵轟擊回龍山主峰,以掩護步兵衝鋒。守衛回龍山的日軍拼死頑抗,戰鬥持續到下午3時,回龍山主陣地紋絲不動,隨軍觀戰的美國軍官冷嘲熱諷起來。

陳明仁對美國軍官說:“成功與失敗,往往僅有一步之隔。人們不是常常說,誰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嗎?現在,離天黑還有幾個小時,先生您就等不及了嗎?”陳明仁撥通了88師下屬的3個團長的電話,下達命令後,88師下屬的3個團長不約而同地說:“天黑之前攻不下回龍山,絕不回來見軍長。”

在陳明仁的親自指揮下,88師的全體官兵,冒著密集的槍炮子彈,向敵人連續發起猛烈衝鋒。下午4時,88師終於佔領回龍山主峰。當回龍山的山頭飄揚起中國的旗幟時,幾名美國軍官把陳明仁抬了起來,高興地大叫:“陳軍長,不愧是中國名將!”陳明仁命令部隊迅速向左右擴大戰果。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回龍山、三臺山上的日軍,被71軍殲滅了1800多名,只有殘部200多人向畹町方向逃竄而去,被迂迴到畹町方向的87師殲滅。

進攻回龍山的過程中,陳明仁透過一系列的戰術安排和指揮,成功地擊敗了日軍,並取得了重要的勝利。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變身,我和校花有個約定 拜託,請對我動心 偏執逃離 萬化魂 作死後,被苗寨少年強制愛了 我左眼裡有個秘密 愛易隨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