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

第3章 退避三舍

天才一秒記住【微風小說】地址:www.wfxs.info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晉文公“退避三舍”,果真為報恩嗎?

晉文公流亡,《史記》載因受後母驪姬之亂,為保命不得已跑到母親的故國翟國(也稱“狄國”),待了十二年後,又被兄弟晉惠公追殺,之後又跑到了齊國。

當時齊國正是齊桓公當政,他亦有志稱霸,所以善待諸侯,於是,就接收了重耳,以厚禮招待,還為他安排了家室。

重耳在齊國總算又過上了安穩的日子,一住就是五年,日子過得太舒坦,鴻鵠大志也被他漸漸拋之腦後了。

但是他的妻子齊姜卻是一位特別有智慧和眼光的女性,為了幫助重耳實現復國大計,她和重耳的親信大臣合謀對重耳施計,你不是說死也要死在齊國嗎?不願離開是吧,好,那就將他灌醉,直接拖上車,強行帶離齊國。

等重耳醒來後,也只好接受現實了。

但他的歸國之路也沒那麼順遂,要先後途經曹國、宋國、鄭國和楚國。一路走總得吃飯睡覺,這些諸侯國就是他的“乾糧”,也是他歸國主政的支持者。

到曹國後,曹共公不以禮相待也就算了,還侮辱他。經宋國,宋襄公以國禮接待了他,但宋國剛被楚國打敗,也無力幫助重耳回國。於是,宋國司馬公孫固讓他去楚國。

之後重耳經鄭國,同樣也沒人鳥他,最後到了楚國。當時楚成王在位,他以諸侯王的禮儀接待了重耳,對此重耳也十分感激,但楚成王也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將來如何報答他。

重耳當時流亡在外多年,眼下也是生死未卜,但他卻在楚成王面前許諾,說如果將來兩國不可避免交戰,那他的軍隊與楚軍兵戎相見時,他一定會“退避三舍。”

一諾千金,重耳的諾言就這麼許下了,其實這話多少有點小看楚國。所以,楚將子玉聽了就十分不悅,埋怨重耳出口就提打仗,好像自己有多牛掰似的,於是就讓楚成王殺了他。

但楚成王認為重耳仁賢,當時身邊還有一批賢臣追隨,如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這些人都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也都是治國之才,況且他說這話在當時看來意義也不大,所以楚成王也不與他計較。

重耳在楚國待了幾個月,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並奪取了王位,正式成為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五年後,晉國在晉文公的治理下,逐漸兵強馬壯,國力充實。面對東方齊國的衰敗,南方楚國在中原的勢力擴張,晉國要想有進一步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與楚國發生衝突。

當時,楚國控制著中原的一些諸侯國,如魯、鄭、宋、曹、衛等小盟國,這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諸侯國,比如宋國。

在晉文公上位後,宋國就背楚親晉,一下惹怒了楚國,招來了楚國大軍的圍攻。

公元前634年,楚國攻宋,隔年聯合鄭、許、陳、蔡四國圍困宋國,宋都陷入危機。

宋國趕忙派人去向晉文公求救,但晉國並沒有直接出兵與楚國硬碰硬,而是採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先攻楚國的盟國曹、衛,這樣一來,楚國必然來相救,那麼,宋國之圍也就自解。

但楚國不按套路出牌,曹、衛要救,宋國也要攻,而且還攻得更猛了。

宋國只好再次緊急求助晉國,當時楚國勢力很強,晉國也不敢貿然與它短兵相接,於是又給宋國出了個主意。

說你們去給齊國、秦國送點禮品,請他們出來調解,如果楚國願意解宋圍,那晉國就把曹國君主扣留下(當時晉國已攻下了曹、衛小國),並把曹、衛的土地分給宋。

這樣一來,曹、衛必然不會同意齊、秦的調解,楚國也必然會維護曹、衛利益而不給齊、秦面子。

一旦齊、秦失了面子,就會反過來支援晉國出兵,這樣晉國就解了後顧之憂,再出兵就佔到了優勢。

結果事情的發展也不出晉國所料,齊、秦果然站到了晉國這一邊,所以,晉國在外交上已處於有利地位。

楚成王也很快得到了訊息,一看形勢對楚國不利,就令前線的大將軍子玉從宋國撤軍,叫他不要與晉國交戰。

子玉是楚國令尹,這個官比較大,是楚王之下的最高執政者,而此人又驕傲自負,一意孤行,根本不聽楚王退兵的命令,執意要與晉國幹一仗。子玉這麼做也有他的難處,國內有人批評他不僅不會治國,而且打仗也不行,只要帶超過300輛兵車的兵力肯定要吃敗仗。

子玉這麼傲嬌的人,自然不服氣,他就要打一仗,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閉上嘴。帶著賭氣去戰,多半的結局都會輸。

楚成王見子玉不聽令,就削減了他的兵力。子玉在前線攻不下宋,晉軍也不來與他交戰,僵持不下時,他只好派人與晉談判。

條件是楚撤兵,晉復衛成公位,還曹國土地。但晉國精得很,他把使者扣壓,然後私下與曹、衛達成協議,要想復國,也不是不行,前提是必須與楚斷交。

曹、衛小國也沒辦法,誰厲害聽誰的吧,於是就派人與楚斷交了。這樣一來,楚國就被完全孤立了,那還能打勝仗嗎?

子玉更生氣了,他決定帶軍北上,與晉軍決戰。而子玉的決定,也正是晉軍所希望的,他們就是要把楚軍引向北方,在他們認為最合適的地方痛擊楚軍。

那麼,最合適的地方是哪裡呢?且看晉軍的後退三舍之地。

楚軍北上,晉文公就下令晉軍後退三舍之地,一舍相當於30裡,三舍就是90裡。晉文公一令之下,還了楚成王的恩情,“退避三舍”,完成了他的諾言。

晉軍向後退了90裡,正好退到了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範縣臨濮集),為什麼是這裡呢?

因為在城濮有人在等它,齊、秦、宋國的軍隊,都在此聚集,曹、衛也已倒戈了,晉國可以大展伸手了。

子玉什麼也沒察覺到,他既沒注意到齊、秦與晉的聯合,也沒在意曹、衛的倒戈,只顧一路追擊,追到城濮,安營紮寨後,就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說楚軍要與晉軍在此決戰,咱倆就在車上等著觀戰就行了。晉文公只淡淡的回了一句:“明朝見。”

於是,公元前632年4月,春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城濮之戰就爆發了。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晉軍大勝,繳獲戰車100輛,活捉1000人。楚軍潰敗拋下大批物資,晉軍吃著楚軍留下的糧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班師回國。

楚成王得知子玉戰敗的訊息後,就派人對他說,你還活著回來幹啥,還有臉面對申、息父老嗎?因為在這次大戰中,以申、息地方軍組成的左軍大部被殲,死了很多人。

楚成王的意思就是讓子玉自行了斷,不要再回來了。但令一傳出不久,他又後悔了。於是又叫人去追回前令。

但子玉走到連谷(今河南西華縣南),也沒接到赦免令,於是就真的自殺了。

其實子玉的實力也不差,也是楚國的一員猛將,晉文公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很高興地說:“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同我作對了”,心願達成。

晉文公也在此戰後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楚國失去了在北方的經營權,只好轉而退回南方窩著。

從上述也可看出,晉文公的“退避三舍”究竟是不是在報恩,答案也很明確了。他藉助這一“退”達成了兩個目的。

那這兩個目的是什麼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晉文公為“古所謂明君”,城濮之戰,楚敗晉勝,除了戰略、戰術得當外,晉文公在道義上也爭取了主動。

他與楚成王有約定,也去執行了,但當時晉國將領並不理解,認為一國之君迴避敵國臣子,實在是一種恥辱。

晉文公及時對此闡述了自己的用意,他說用兵的道理在於理直,只有理直才能士氣旺盛。他曾許諾過楚成王,就要報答他的恩惠,完成諾言。

此後,如果楚軍不依不饒追著晉軍打,那就變成楚軍理虧了。

這麼一解釋,晉軍全軍上下也都理解了晉文公的信義之舉,將士們士氣大增,反倒是楚軍的鬥志受到了打擊。

所以,晉文公利用“退避三舍”,在戰前鼓舞了全軍將士,開了一個最強大的動員大會,收割了人心。

第二個目的,在軍事上,晉軍也實現了以逸待勞,爭取友軍的配合而採取的權變之道,而且當時城濮也是一個非常適合排兵佈陣的地方,主動選擇會戰地點,總比被動要佔優勢吧。

將士明確作戰方針,再加上友軍支援,晉軍可謂準備充分,提前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成語“退避三舍”的真正含義,並非真正的退避,而是有目的避讓。晉文公考慮更多的是從政治、軍事上的目的,在政治上可以爭取民心,在軍事上可以逸待勞,充分準備。

所以,“退避三舍”,從嚴格意義上來看,也是一個謀略。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重複了好幾次不知道起什麼名 為了復仇,我成為天下最強 上海地鐵【規則怪談】 瓊樓玉雨 遇雪相逢 裴珩 魄界戰